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平武组工 > 自身建设

平武在脱贫攻坚中建立五大体系 把组织资源转化为攻坚合力

2021-05-08 14:22文章来源: 组织部
字体:【    】 打印

近年来,平武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施策、聚力攻坚、连续作战,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2019年4月,平武县被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平武县委组织部建立组织、责任、政策、督查、奖惩“五大体系”,确保靶向攻坚。建立“双70%”工作机制,统筹组织、干部、人才资源,分阶段开展“干群结亲帮、携手奔小康”系列活动,将组织资源转化为攻坚合力。5年来,全县27名第一书记、4名村支部书记、154名脱贫一线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组织工作前移

贫困村设立前线指挥部

“干部就是脱贫攻坚的领头羊,成绩突出说明干部是把心思放在脱贫上的。”平武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鹏说,为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县委组织部建立“双70%”工作机制,要求70%的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70%的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一线。

平武县锁江羌族乡三丰村和立堡村是平武县委组织部定点帮扶的两个村,这里距平武县城116公里。为了认真落实“双70%”制度,2018年8月,组织部在立堡村旁租了一栋民房,在村委会借了4张桌子,在学校借了15架高低床,就搭起了组织部驻村帮扶指挥部,也置办起了组织部各业务股室和全县“五个一”协调小组办公室的临时办公场所。

30名组工干部白天走村串户,和乡亲们拉家常、讲政策、修房屋、谋产业;晚上和帮扶干部梳理问题、研究工作、抓日常业务,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成了组织部干部的工作常态。

刘鹏说,逢场赶集的时候,总会有乡亲来指挥部坐坐,有时从摩托车上卸下一口袋土豆,有时从背篼里抱出一大捆白菜,“群众的心意,组工干部感谢之后照单全收。”等下次入户的时候,干部就提着米、油和棉被,又“走亲戚”去了。驻村一年多,组工干部深刻感受到,能做好参谋、会写好文章的干部能够得到领导肯定,但是会说群众话、能唱群众歌的干部更受群众欢迎。只有实实在在做到真蹲实驻、真帮实促,才能把帮扶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为老百姓谋出路

第一书记奏响山村“求变曲”

2019年8月,平武县委组织部组织室干部陈国玉临危受命,到锁江羌族乡立堡村担任第一书记。

“立堡村是省级贫困村,村民收入低、基础设施差以及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当时村里最明显的状况。”陈国玉说,村里老弱病残人员比重大,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村民思想消极保守,全村发展一直难以找到突破口。

陈国玉决定发挥自己作为组工干部的优势,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突破口,指导村组干部开展工作。他积极申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新建肉牛集中养殖场一处,并改变“中蜂”养殖传统模式,将村集体的“中蜂”承包给农户,农户按“中蜂”盒数上交蜂蜜,确保了村集体经济有收益。

在脱贫摘帽攻坚年期间,陈国玉和30余名组工干部驻扎在村,脱下皮鞋、戴上草帽,帮助贫困户建新房、打院坝,扫卫生、忙农活,真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说“群众话”、干“群众事”、讲“群众情”,单位上的业务精英、业务骨干,一年下来就成了“水电工”“泥瓦匠”,给帮扶对象搬砖搅灰、砌院墙、打院坝,爬坡上坎、打菜籽、收土豆,成了干农村工作的一把好手。

2021年,陈国玉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

改善基础设施

组工干部助推脱贫攻坚

一条条通村入户路连接到每家每户,一幢幢青瓦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个逐渐发展起来的产业基地……走进锁江羌族乡立堡村,看到、听到、感受到最多的就是这个位于大山里的山村的点滴变化。

2019年,立堡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9657元,较2014年的4731元增长了104.12%,108户农户购买了摩托车,17户农户购买了小汽车。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期间,帮助村里改建村组道路、蓄水池、沼气池、电网改造、通信建设等具体情况,5户农户新建了房屋,136户农户对房屋进行了改造提升,全村没有一户住房困难户;实施了安全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全村没有一户饮水困难户。

近年来,立堡村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种植起了芍药、重楼、厚朴、毛叶山桐子等中药材,并利用林地发展李子树、梅子树、核桃树发展“金果林”产业。同时通过农技培训,发展中蜂、肉牛产业。“看着老百姓一天天的变化,自己的付出值得。”陈国玉说。

在脱贫攻坚中,县委组织部在锁江羌族乡立堡村,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风”主题,开展村规民约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乡风监督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工作,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文/周洪攀 姚茂强)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