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武县“十四五”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2022-09-23 13:29文章来源:平武县
字体:【    】 打印

平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武县“十四五”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平武县十四五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20-2025)》已经平武县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平武县人民政府

                     2022922

  

 ………………………………………………………………5

第一章 发展成效…………………………………………………6

第一节 县域协同稳步推进 ………………………………………6

第二节 市内区域协作增强 ………………………………………7

第三节 跨区域协作高质量推进…………………………………8

第二章 发展环境 …………………………………………………9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9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9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1

第二节 发展原则………………………………………………11

第三节 发展定位………………………………………………12

第四节 发展目标………………………………………………12

第四章 驱动空间协同…………………………………………14

第一节 构建县域协同发展新格局……………………………14

第二节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18

第三节 构建跨区协同发展新蓝图……………………………19

第五章 带动生态协同……………………………………………21

第一节 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1

第二节 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22

第三节 共同治理跨界环境污染…………………………………23

第四节 共同建设环境基础设施…………………………………24

第五节 共同创建环境管理机制…………………………………25

第六章 联动产业协同……………………………………………26

第一节 推动产业合理布局………………………………………26

第二节 加强产业跨区合作………………………………………27

第三节 完善产业发展链条………………………………………28

第四节 共建跨区域产业园………………………………………29

第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协同………………………………………29

第一节 加快完善对外对内交通网络……………………………30

协同推进区域水利设施建设……………………………31

联合保障区域内外能源供给……………………………32

第四节 共同构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32

第五节 构建安全高效减灾防灾体系……………………………33

第六节 加强跨区域新基建协同发展……………………………35

第八章 拉动公共服务协同………………………………………35

第一节 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36

第二节 推进健康事业共建共享…………………………………37

第三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39

第四节 共同推进文化繁荣………………………………………40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1

第六节 加强区域社会管理………………………………………41

第九章 促动区域体制机制协同…………………………………42

第一节 健全市场协同发展机制…………………………………

第二节 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第三节 深入实施区域互助机制…………………………………45

第四节 完善公共服务均等机制…………………………………45

第五节 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46

第十章 保障措施…………………………………………………47

第一节 强化推进机制……………………………………………47

第二节 加强要素保障……………………………………………48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50

第四节 保障规划落实……………………………………………5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为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四川省扎实推进一干多支战略部署,绵阳市创造性地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在此背景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为牢牢把握区域协同发展重要机遇,增强县域发展活力与后劲,依据《四川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绵阳市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平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并将本规划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平武县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发展成效

平武县作为绵阳的北大门”,是成渝地区连接陕西、甘肃等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地,是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黄龙的东线门户十三五以来,平武县作为绵阳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西北山地片区,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县内区域、市内区域、跨市跨省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带动平武县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平武县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第一节 县域协同稳步推进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十三五期间,平武县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县情实际,筑牢生态本底,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绿色发展贯穿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35.28亿元增长到57.89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6倍,环境空气质量常列成都平原经济圈排名前5位。

一二三产业协同共进。十三五期间,平武县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探索出了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大熊猫、珙桐、白马人、报恩寺四大活化石2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项目正不断提升平武县旅游整体竞争力;以中蜂+”、核桃、茶叶、中药材等为核心的生态特色农业正助力平武朝着大都市的生态农产品基地发展;资源型工业技术改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工业的加快发展正不断壮大平武县生态工业。产业结构比由21.552.225.3调整为19.4234.9645.6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城乡协同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间平武县大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5年来,城乡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到33.24%,户籍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面貌。

三生空间优化统筹发展。十三五期间,平武县认真落实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统筹优化,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启动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规划编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实行河长制+警长制,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网格化监测,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二节 市内区域协作增强

区域发展空间定位清晰。作为绵阳市做优一核、壮大两翼、统筹三区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西北山地片区主要承载地,平武全域着重突出生态功能,为推动绵阳市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探索构建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域产业协作共兴。加强与北川、安州、江油、梓潼、游仙旅游资源统筹,积极开展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协同发展,引导旅游产品合理布局,强化景区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高水平打造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作联动、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体系,有效调动了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产业协作共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市与县快速通道提档升级、县与县之间骨干路网建设持续推进,畅通平武正逐步实现;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服务共享统筹推进,基础条件差距逐步缩小,普惠化水平全面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节 跨区域协作高质量推进

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并进。依托东西部扶贫框架,推动衢江平武携手并进,在组织领导、资金支持、人才交流、劳务协作、产业合作、携手奔康六项重点方面扎实用力,2018-2020年三年间,衢江区为平武县提供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1.05余亿元,带动贫困人口数8682人,目前对口扶贫协作正向全面战略合作转变。

两省三地抱团合作顺畅。平武县与青川县、甘肃文县两省三县,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成立两省三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区域保护联席会,开展联合巡护行动,形成多区域合作的良好势态,为国家公园跨越式体制合作提供示范。

跨区域交通设施畅通。平武县作为绵阳的北大门,是成渝地区连接陕西、甘肃等地的重要通道,聚焦内畅外联十三五期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20.9公里,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同比增长22.7%。平武县聚力九绵高速、广平高速等通道建设,为连接成渝及周边主要城市互联畅通提供有力保障,截止202012月,九绵高速、广平高速(平武段)累计完成投资124.1亿元,目前以九绵高速平武段涪江特大桥为重要节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交通条件实质性提升指日可待。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01811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重点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区域互助、区际利益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政策调控、区域发展保障等八个方面的机制,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新机制正蓄能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制度和规则的统一推进区域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统一,推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平武县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何处理好生态功能区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关系,如何走出新型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同时,基础设施薄弱,协同发展投资压力大、技术要求高、建设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区域协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地区生产总值偏低,区域竞合能力不足。平武县地区生产总值偏低,排名绵阳市9个县(市、区)末位,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占比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受生态功能要求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1 2020年绵阳各县(市、区)GDP排行榜

排名

区域

2020年GDP(亿元)

增速(%)

1

涪城区

1065.91

4.9

2

江油市

477.74

4.1

3

三台县

407.45

4.2

4

游仙区

376.38

4.2

5

安州区

196.18

3.5

6

盐亭县

174.43

4.2

7

梓潼县

148.94

4.2

8

北川县

79.12

4.3

9

平武县

57.89

3.5

 

各乡(镇)经济水平差异明显,区域协同发展难度较大。历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发展要素分配不均衡,经济发展投资少且不均衡,各个乡(镇)之间经济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济协调度不高。

区域协同发展处起步阶段,区域协同推进广度、深度有限。当前绵阳市县(市、区)间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多方面协同发展难度仍然较大。

基础条件短板明显,区域协同发展瓶颈制约。九环东线平武段道路线路长,弯多路窄,危险地段多。同时,县域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速度。

区域协同进展缓慢,区域协同机制亟待完善。整体区域合作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专门的沟通部门和协调渠道,区域协同组织处于松散模式,缺乏政策集体约束力,无稳定的制度结构。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一次全会,按市委八届一次、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产业发展集聚融合、城乡区域互动协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围绕建成全省旅游生态强县,坚决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平武县高质量发展、区域合作共赢,谱写平武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各部门、各乡(镇)走访调研,广泛凝聚社会智慧,找出区域内存在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和举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优化区域功能。立足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积淀、现有发展基础和潜力,重新审视并明确平武县以及各乡(镇)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以优化产业功能为重点,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突出协同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与协作、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保障、市场体系构建等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急到缓,有序推进一体化发展。

着力体制创新。坚持改革和创新驱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地域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协同,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形成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注重条件约束。以满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要求为前提条件,研究区域环境、生态、水、土地等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资源,在规划的应到和约束下,完成区域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的调整。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规划统筹和衔接,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努力将平武县建设成为绿色、优美、畅通、安全、开放的全省协同发展示范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产业统筹发展,人口有序集中,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管理体制机制顺畅,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社会和谐、跨行政区划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区域生态经济明显增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基础上,保持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特色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构建起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一核两轴四域多节点空间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对外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开放营商环境更为优化,以产业园区、商务中心区为载体的开放平台更加完善,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水系连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2平武县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目标值

年均增速或累计数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3.5

--

6.5

预期性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3.44

71.7

6.0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1.69

33.4

9.0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96

3.3

2.3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5.2

--

5.0

预期性

6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

5.3

--

5.0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2.6

--

7.8

预期性

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0.52

1.5

--

预期性

9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10

--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37

2.5

--

预期性

对外开放合作

11

对外贸易总额(亿元)

0.058

0.02

--

预期性

基础设施建设

12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36

/

 

预期性

13

四好农村路里程(公里)

/

/

 

预期性

人民生活水平

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5873

51968

7.5

预期性

1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105

21500

8.1

预期性

第四章 驱动空间协同

立足建成全省旅游生态强县总体目标,构建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县域、市域、跨市、跨省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县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县域空间协同发展格局。立足地形地貌、生态功能、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全县空间结构,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一核两轴四域多节点区域发展新格局。

——提升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龙古同城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坚持产城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带乡、多形态提炼平武特色,多角度优化生态,推进全域旅游,向强配套、促繁荣、出效益的更高阶段迈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核。

——发挥两轴集聚作用。构筑平通江油关龙安白马”“高村龙安水晶虎牙南北和东西发展轴带。平通江油关龙安白马即南北发展轴带,依托国道247、绵九高速和南北走向的城镇发展主干轴形成民族文化、生态体验为主的旅游发展带;高村龙安水晶虎牙即东西轴向带,依托平武黄龙公路和东西走向的城镇发展次干轴形成自然科考、农业休闲、体验游憩为主的旅游发展带。

——统筹四域差异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分区分类差异化发展,根据平武不同沟域特色,实施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四大沟域,即清漪江文化旅游特色沟域、老河沟乡村旅游特色沟域、虎牙河生态旅游特色沟域、火溪河民族风情特色沟域。

——强化多节点支撑作用。以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等为节点,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结构支撑平武县的全域发展。

 

 

 

 

1“一核两轴四域多节点”发展格局

 

县域城镇功能新布局。促进中心城镇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形成;调整城镇职能结构,明确乡镇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快构建互联互通、互补互助、互惠互利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构建生产、生活、生态整体空间形态。

——重点推进龙古同城建设。按照龙古同城发展总体框架,平武加快推进龙古同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置;推动龙安镇、古城镇两地共同规划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产业结构重组与统筹布局;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全力推进九绵高速、广平高速建设,抓好干线公路改造升级,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整合区域优质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养殖、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做好规划、建设、管理,明确中心镇的发展方向,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找准发力领域,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转变镇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提档升级中心镇环境,推进场镇风貌改造和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场镇功能。改善基础条件、规范经营秩序,将中心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打造城乡重要节点。

——促进小城镇特色发展。按照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确定农贸型、工贸型、文旅型等独具特色镇,制订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好城镇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展现小城镇的自然风貌和崭新姿态。围绕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培育和壮大一批重点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小城镇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3  平武县城镇体系结构

等级

数量

乡镇名称

中心城镇

1个

中心城区(龙安镇)

中心镇(副中心城镇)

2个

水晶镇和平通羌族乡

重点镇

3个

江油关镇、古城镇和白马藏族乡

特色镇

6个

豆叩羌族乡、高村乡、虎牙藏族乡、锁江羌族乡和土城藏族乡、响岩镇

一般镇

8个

坝子乡、大桥镇、黄羊关藏族乡、旧堡羌族乡、阔达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泗耳藏族乡、

2 平武县城镇体系结构图

第二节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构建三生空间格局。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类空间。以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为核心,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统筹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水电路气房讯等建设为重点,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着力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

打造乡村绿色发展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加强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治理。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空间,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倡导保护性发展,鼓励乡村发展生态+”的产业,增加生态空间的复合功能,提升生态空间的综合效益。通过多种宣传和科普渠道,增强生态空间保护的意识。

推动生产方式转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化、绿色化发展转变。推进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三产融合的新的业态。充分利用乡村空间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如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丰富乡村生产空间的类别,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塑造乡村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节 构建跨区协同发展新蓝图

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发展。聚焦三地两区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引领全面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各乡镇、各部门找准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与区域旅游企业、地产企业、影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开发面向全县旅游产业的一系列延伸产品,提升全域旅游产业的附加值。积极推进与康养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全面推广康养产品。积极推进与中药材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推进中药材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网络开发,获得创新性突破。吸引高端人才,积极推进人力资源保障合作,为平武县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着力深化两省三地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着力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要素的互动交流和优化配置,构建与周边省、市(州)、县(市、区)协调联动,整体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健全与绵阳市高新区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大做强河北平武工业园。与北川、青川、九寨沟、松潘、江油、甘肃文县等周边地区签订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推动合作共赢发展。

推进与阿坝州、广元市平台型公司战略合作按照绵阿、绵广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的指引,积极推进与阿坝州、广元市平台型公司的战略合作,引入上述地区具有实力的平台型公司,对平武县的重点产业进行一体化运营和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平台型公司发展提供持续造血能力。

积极融入关中城市群建立面向关中地区的旅游服务设施。十四五期间,基于广平高速建成通车,全面改善平武县经由广平高速、连通京昆高速到达关中地区的地面交通条件,大力发展面向于西安、宝鸡、渭南等地的旅游产业业态,积极推进与关中城市群的区域协同发展。

加快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促进同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合作。积极筹备支线航空市场。利用未来5年的时间里,力争在民航局层面获得支线机场的布局,积极筹备开辟面向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定期航线,提高平武县旅游生态资源市场辐射能力。加快异地营销,促进产业培育。加快与异地旅行社、销售代理人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当地举办若干场平武旅游生态资源的推介会,利用绵九高速和广平高速的交通优势,吸引通过空地联运的方式前来平武观光和置业人群。引入大型运营商,打造标杆性项目。十四五期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办事处,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旅游生态业态培育。面向于上述大城市,吸引旅游地产、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型运营商,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若干个标杆性旅游地产项目、特色小镇项目、特色产业园项目。

强化区域规划管控。建立区域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规划对区域发展战略、人口空间布局、跨区域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和国土空间管控作用。

第五章 带动生态协同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共建的实施路径,加强区域生态共建共保,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 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优化绿色发展格局。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的硬约束,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江河修复治理、加强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强转变发展观念、方式,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生态有机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以特色产业支持绿色发展,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

倡导绿色低碳循环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开展宣传、培训和成效评估。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过度包装治理。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促进绿色产品消费。鼓励地方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

构建能源高效利用体系。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行动。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行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置,加快建立有利于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处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共筑生态安全格局。争取编制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支持加快完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向平武县倾斜,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区。实施清漪江、夺补河、泗耳河、关坝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支持建设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平台等,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协同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共建清漪江、夺补河、泗耳河、关坝等生态廊道,共建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城镇群建设。

加强生态空间共保。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共保。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环境敏感重点区域实施严格管控。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近、远期目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入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管绿盾专项行动。加强森林系统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体系。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修复。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生动物增殖放流、移民下山集中安置、林草工程修复等措施,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保持森林覆盖率基本稳定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增长。着力抓好矿产资源保护,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

第三节 共同治理跨界环境污染

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环境保护,以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为重点,推进铁腕治霾,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确保主要污染物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深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建立区域联防联控体系。深化绵阳北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完善区域大气联合预警机制。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强化秸秆禁烧工作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巡查检查力度,从严从速查处秸秆焚烧行为。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

协同推动流域水环境治理。协同编制十四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涪江保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城镇、及乡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强化围护管理和运营。加快涪江、火溪河、磨刀河、清漪江、虎牙河等流域水环境治理。县域主要交接河流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共同开展水质监测,实现数据共享。

统筹加强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实施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建立区域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示范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加强与阿坝地区锰矿渣的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合作,加大对涪江源头区域矿山及尾矿库的治理与修复。

第四节 共同建设环境基础设施

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

加强固废处理设施建设。深化固体废物联动管理,共同推进危险废物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固废利用处置水平。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工作。拓展融资渠道,确保环卫发展资金。

加强环卫设施条件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中心城区配置标准优化核心区环卫设施布局。合理配置环卫职工人员编制,确保不同功能组团的环卫工人享受同等待遇,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保障环卫职工权益;加强对环卫工人劳动技能和职业修养培训,不断提高环卫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环境监测及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环境预警协调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按照三统一(统一预警分级、统一应急响应等级、统一应急响应措施)原则,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进与城镇间、部门间环境信息共享,加强环境污染跨区域联合执法。联合实施一批跨区域重大生态环境工程。联合防范区域环境风险,联合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协作,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综合平台建设。

第五节 共同创建环境管理机制

完善区域法治标准体系。与江油、北川等地建立多地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工作机制,加大对跨区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及起诉,加强对排放标准、产品标准、技术要求和执法规范进行对接。

强化市场手段。健全区域环境资源交易机制,加快落实和完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全成本覆盖费用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利用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大气、水、土壤协同治理等项目。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毗邻区域探索生态环境保护联合督察,协同督办整治跨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逐步协商统一两省三地生态环境准入政策。深化生态环境执法联动,联合查处一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强化生态环境科技交流与互动,搭建生态环境科技交流平台。与江油、北川等地,通过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相互监督、信息互通、加强交流,携手共进,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第六章 联动产业协同

推动产业合理布局,推进县域内乡(镇)产业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协同发展,强化产业跨县、跨市合作,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态势。

第一节 推动产业合理布局

加快构建特色突出、集约发展、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格局。

加强主导产业全域协同发展。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市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平武县县域产业的代名词。以旅游项目串联,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深挖地理标志产品经济价值,强化农产品培优增值。

推动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按照四川省“10+3”、绵阳市“6+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优产业、建基地、补链条、育龙头发展思路,围绕加快构建平武县“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重点培育果梅、茶叶、厚朴三大主导产业和天麻、中蜂、大红公鸡等N个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实施补链行动,加快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产业园和农产品产地加工区建设,逐步形成一园多区的农产品加工格局。并根据区域发展情况规划布局五大片区(熊猫公园生态旅游片区、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清漪江森林康养片区、九环线三产融合发展片区)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锁江、豆叩、平通三个羌族乡为重点,发展茶叶、果梅、厚朴三大产业;龙安镇沿九环线至响岩镇的涪江河流域四镇两乡重点发展核桃、蜜桃、车厘子、大红公鸡、高山蔬菜产业;上山区山高林密,天麻、大黄等草本药材资源丰富,发展平武道地中药材。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龙安镇、古城镇为中心,布局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以及冷链物流业发展。虎牙藏族乡、豆叩羌族乡、白马藏族乡、平通羌族乡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的优势,打造龙头旅游项目,以点带面,连片开发,努力形成生态旅游特色经济。

第二节 加强产业跨区合作

进一步提升生态产业竞争力,互相借鉴,交流信息,提供服务。围绕县域发展的首位产业、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强化产业招商,正确引导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

加强现代农业跨区域合作。瞄准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稳步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联合周边地区合作共建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和销售平台,积极拓展本地农产品与川渝地区电商企业、连锁超市合作,共建川渝地区重要绿色农产品基地。适时组织农业科技交流及农业专业协会的互访,组织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互相考察,寻找合作机会。

加强文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围绕白马西羌·民族风情标志性文旅品牌,充分利用全域旅游发展优势,突出大熊猫、西羌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优势资源,联合北川、青川、九寨沟、松潘、江油、甘肃文县等周边地区,整体提升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助组织旅游客源的交流,推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制定旅游精品路线,组织重大的旅游交流活动。

加强工业跨区域合作。发挥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区域产业辐射,推动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河北平武工业园为载体,加大新能源汽车装置及配件制造等重点领域成长性企业,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式发展。

加大民营经济开放。建立公平统一的地区竞争制度。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形成区域统一的制度指导,使企业能够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良性竞争,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激励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积极进行创新发展,从而促进民营经济有序发展。破除区域制度壁垒,促进企业间进一步融合。破除区域歧视性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市场准入和产品销售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功能,完善行政职能运行机制,开辟办事程序绿色通道。

第三节 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着力发展上下游产业,使区域内产业链的发展更加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大投入、产业转移等方法将这些原本薄弱甚至空白的产业发展成可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的优势产业。

加大科技创新培育。加大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力度,积极营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及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的创新环境。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领域,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协作创新,提升主导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建设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培育自主创新研发力量,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加强产业配套发展能力。在产业发展方面,提高机械化程度、数字化水平,扶持一批大型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规模效应。在推动县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版等产业为主,提高县域经济参与双循环的内驱力、控制力和稳健性。加强与北川、青川、九寨沟、松潘、江油、甘肃文县等地区经济联系,打造绵阳北部地区通行圈,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减少对经济外向联系的影响。

第四节 共建跨区域产业园

与成渝地区合作共建促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成渝地区通过产业园共建进行优势互补,促进资源禀赋更好发挥,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区域产业平衡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与东部地区共建合作产业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加强与东部地区合作,通过产业园合作共建,将平武产业优势、劳动力和东部地区土地开发、资金、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在区域合作发展的共同利益上,实现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第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协同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统筹实施一批跨区域重大信息、水利、能源等重点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快完善对外对内交通网络 

畅通对外交通网络。结合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络和国省道线网规划调整,优化区域公路主骨架,完善区域公路网络,深入推进交通建设攻坚,加快构建一心两环十放射为骨架的县域交通路网,研究白马藏族乡至铁楼乡的出省通道。到2025年,全县公路网总里程突破2500公里,初步构建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开放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十字高速路网建设。建成九绵高速、广平高速,开展平松高速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形成十字高速路网。推进国省道升级改造改造。积极争取上级相关补助资金,对境内的G543线、S301线、S415线、S216线等几条与周边县相接的重要出口公路升级改造。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45公里,提高联通北川、江油、松潘、青川等相邻县出口公路通行、抗灾能力。稳步推进平武通用航空机场项目,满足境内主要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等航空运输需求,承担抢险救灾和紧急事件处置等公共服务保障功能,有力支撑绵阳市通用机场体系和四川航空物流副中心的建设。

完善县内交通网络。加密和完善市内交通网络。改善县乡公路通行条件,围绕优布局、优结构、优功能的建设目标,规划平武与交界县的乡镇出境交通,虎牙至松潘大兴乡道路,打通虎牙至白马、黄羊至白马、锁江至平南等可连接高速的通道。增加农村公路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升级。新改建县乡公路254公里,基本实现重点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通乡公路达到四级双车道以上标准。补充完善各乡镇镇区内部路网,形成城镇快速路、城镇结构性主干路、城镇主干路、城镇次干路、城镇支路、生态慢道有机结合,分工明确、统一协调、内通外畅的道路交通体系。提升通村公路通行能力,实施撤并村通畅工程、通村公路延伸工程、通村公路安保工程。新改建村道500公里,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交通基础。

协同推进区域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水源涵养和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为主,与北川、江油等地区协同推进涪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含水电站)的研究论证及建设。加速推进铁笼堡水库、高坪铺电站、小坪子电站等重大水利工程工作进度,保障主要河流安全度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重视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协调发展,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

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紧盯山洪防御、河流险段、防洪堤坝、水库调度等防洪重点,加快防汛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提升河湖防洪排涝能力,保障汛期防洪安全。推进涪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完善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防洪减灾应急机制。按照堤库结合的思路,合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完善重点防洪工程布局,科学编制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规划

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科学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地监测和水质保障,构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强化供水设施及配水管网建设,实现区域管网互连互通。加快优化现有供水系统,加强应急水源、备用水源供水工程建设,优化整合农村供水资源,建立健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机制和应急工作机制。

联合保障区域内外能源供给

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优化电源点布局,确保用电安全。以规划新建110KV变电站为重点,科学安排变电站建设用地,满足合理供电半径要求。提高城乡配电网的智能化和可靠性,建设灵活可靠的智能电网,实现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从通信技术、量测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技术、支持技术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构建经济高效、使用安全、环境友好的电力网络。加强城市管线综合规划与建设,美化城市景观,逐步采用电力电缆地下敷设。科学开发水电资源,加快涪江河段水电开发,建成铁笼堡水库、高坪铺电站、小坪子电站等项目,扩大水电装机规模和发电规模,保障电力供给。

完善天然气管网。加快推进区域天然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互连互通的燃气主干网。相邻区域城市燃气门站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逐步实现跨区域燃气管网互联互通。

第四节 共同构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完善邮政服务设施。优化邮政通信服务网点布局,完善邮政服务设施。加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逐步在区域内建设智慧、高效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平武县在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业态培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领域协同发展水平。

加强平台建设。统筹整合相关部门数据系统,建设标准化、集中化、智能化的公共信息资源库,构建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形成科学、有效、智慧的管理服务能力。以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电子商务产业融合、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村电子商务覆盖等工程建设,为相关企业开展网络经营提供智能化信息技术支持。

加大技术支撑。以大数据应用工程、大数据产业发展工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为重点,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互联网+”相关技术支撑能力。大力推进5G网络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

第五节 构建安全高效减灾防灾体系

构建灾害防治区域协作区。基于灾害风险地区,联合九寨沟、松潘、北川等地区建立地震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区,联合北川、青川、九寨沟、松潘、江油、甘肃文县等周边地区建立森林防火区域协作区。基于涪江流域,联合江油、绵阳市等地区建立涪江流域洪涝灾害防治区域协作区。完善区域协作制度体系。针对区域灾害达成统一协作认识和意识,按照灾害影响范围确立灾害治理的行政权力,构建灾害区域协作框架,建立区域性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升区域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消防设施工程建设,加强区域消防站建设,按要求配备消防装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合理划分消防站服务范围。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编制区域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对区域内河流采取河道疏浚、定期清淤、整修加固护岸等工程措施,保证排水河道通畅,满足排涝要求。推进抗震防灾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推进人防设施工程建设,加大防空专业队工程、医疗救护工程建设力度,建设防空指挥系统及人防疏散基地。

积极开展区域风险评估。联合北川、青川、九寨沟、松潘、江油、甘肃文县等周边地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灾害普查、特点分析、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立灾害区域协作的类型和方式。基于灾害风险区建立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和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涪江流域建立流域协作关系,共享防灾救灾信息,开展灾情会商和联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县域内各乡镇根据面临的灾害风险开展灾害应对协作。

加强区域协作政策支持。不断完善灾害治理制度,明确灾害治理区域协作内容,修订相关灾害应急预案,增加灾害治理区域协作的内容。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灾害治理的区域协作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区域内灾害治理整体效果。

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基于区域协作类型,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区域联动机制,推进区域灾害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区域救援等方面统一。构建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物资和避灾地基建设、信息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综合灾害救援队伍,实施区域灾害应急救援的一体化。建立健全区域协作利益协调机制,对区域协作中权力、义务、成本分担、利益分享、冲突或争议解决等进行明确,增强区域协作的动力。

第六节 加强跨区域新基建协同发展

推进区域新基建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深入探索数字经济新模式,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二是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安全、共享和高效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三是重点推进新基建、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投融资机制。

转变新基建建设方式。在新基建的投资方式上,推动PPP式在新基建中的运用。引进民间资本应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在新基建推进进程中,政府主要是发挥规划引领、项目引领与资金引领的作用,大量的具体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和依靠社会资本。

加强区域合作。在北川、青川、九寨沟、松潘、江油、甘肃文县等周边地区制定新基建规划时,加强项目选取、工作机制等方面协调。加强项目及建设过程对接。推进新基建过程中,加强区域人才、工艺及项目建设等方面沟通协调,不断提升新基建质量、缩短建设工期、提高运行和使用效率。

第八章 拉动公共服务协同

以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推动县域层面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快建立资源便利共享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强化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推动公共服务区域合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资源,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加强县域内教育均衡化。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新建幼儿园、利用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幼儿园、接收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资助利用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举办的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等,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规划建设,确保配套学校与新建居民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保留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逐步调整小学向新农村集中,农村初中向乡镇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集中。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施全面改薄提升工程,完善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共建机制,实施强校带弱校工程。加快三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共建共享,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开展师资培训和县域内任职交流等活动。

推进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加强与绵阳市教育交流力度,继续开展南山中学帮扶平武中学相关工作,适时推动中心城区优质中小学与绵阳市主城区的中小学手拉手建校。加强教育改革、基础教育优质均等、教科研信息互通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等领域合作。不断完善教育发展合作机制,推进区域教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努力为绵阳地区乃至全省研学实践、素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畅通交流机制,积极构建互利共赢的良好平台。大力推进名校结对、名师交流、精品项目打造和干部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重点推进一批教育项目。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业态的发展趋势,适时开设新专业,引领学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第二节 推进健康事业共建共享

推进县域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试点建设。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委托城市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作为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撑单位,建立医院集团和专科联盟,医疗资源重点向水晶镇、江油关镇、平通羌族乡、豆叩羌族乡倾斜,形成4个片区医疗分中心,周边乡(镇)卫生院重点提供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常见病诊疗服务。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在县人民医院组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同时,制定并组织实施统一的培训计划、行政事务、任务分配、人员分配、药品器械分配、财务管理、绩效考核六统一的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集约配置,促进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探索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医疗机构管理方式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完善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让基层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得到更多实惠。开展医疗远程会诊,扩大医疗服务范畴,结合全县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的建立,委托城市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建设,向上与省市等上级医院对接,向下与各乡镇卫生院对接,让群众在县内医院就能享受到远程会诊,享受到知名医院专家诊疗服务。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加强跨区域医疗卫生合作。积极推进跨区域检验、影像等互认工作。推进医师、护士资质互认。建立区域会诊转诊中心及检验结果共享中心。建立区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打造区域中医药技术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区域中医药技术发展。构建分工协同、紧密合作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共同建立沟通顺畅、科学有效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区域妇幼健康服务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妇幼保健信息互通、人员交流和技术协作机制,共同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交流协作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互通。加强健康促进协商与协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完善社区及城市绿道健身活动场所。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区域健康一体化建设。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对接。加强区域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加大区域卫生计生人才培训,开展区域卫生计生业务交流。建立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协调机制,联合开展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处置。建立健康信息协同管理平台,构建区域信息协同共享机制和医疗卫生大数据分析机制。深化区域远程医疗、预约诊疗、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师(护士)注册信息共享、食品药品安全注册备案、生育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提高信息协同水平。加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建立区域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

第三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落实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并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机制。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构建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城镇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加强跨区域就业合作。依托现有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继续推进衢江平武东西部协作,积极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返乡创业培训等培训工作,以提升劳动力素质。

提升就业保障能力。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实施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实现以技能促就业和劳动力从成本优势到素质优势的转变。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创业服务操作规范,推行创业服务标准化,建立全区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第四节 共同推进文化繁荣

提升平武文化影响力。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敬岗诚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建设四美乡村、和谐社区,改善居住环境;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品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重视开发利用各种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增加人文内涵,塑造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注重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要素的兼顾性,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教育、民俗活动及公共休闲有机结合,建设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的人文宜居空间。支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民俗。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社会民间资本的合作,在平武规划建设跨区域的大熊猫主题公园。

联合打造跨区域文化品牌。优化区域分工格局,加强区域间协作。与文县、九寨沟共同打造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参与大九寨旅游圈层联合开发,完善配套服务,实现产业链延伸、区域性客源共享,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推动与松潘、九寨沟共同打造环雪宝顶联盟,与江油、青川协同发展龙门雪山连片开发等。立足白马藏族文化、报恩寺古建筑文化、羌族文化、三国文化,打造与九寨、黄龙自然生态观光不同的文化民俗体验旅游。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互联网+”社保模式。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关系转移、待遇核发、档案管理等跨地区转移接续机制。

完善社会救助衔接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信息区域共享,实现精准救助。适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强化残疾预防、康复等公共服务。

共同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投入。加快乡镇及新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建设,探索推行医养结合,建成1所政府示范性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区域间养老服务经验交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节 加强区域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防管控。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乡()、村、组三级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立完善联合防范制度。发动群众在毗邻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活动,建立联合预警、治安乱点乱象联合排查整治、治安问题联合巡逻防范、违法犯罪联合侦防打击、群体事件联合预防处置等协作机制。

共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机制。县域内乡(镇)签订边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矛盾纠纷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协作机构,明确工作内容。跨区域实行矛盾纠纷情报信息共享。加强跨区域矛盾纠纷实行属地管理,突发情况召开紧急联席会议。积极开展共商法制宣传活动。

构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监管,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水平,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与周边地区市场监管部门签订监管合作协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周边区域联合执法行动,严查跨区域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整治食品药品行业乱象,确保周边区域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安全。

建立健全平安边界机制。主动对接,积极创建平安边界,促成与周边地区签订友好协议。加强沟通,定期召开边界联展会议,协商解决出现的纠纷问题,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保护好界限界桩,界桩管理员履职尽责,有效确保边界地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第九章 促动区域体制机制协同

立足发挥平武县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到202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全县区域协调发展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

第一节 健全市场协同发展机制

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打破劳动力流动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适时开展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

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积极对接周边省、市、县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探索构建规划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整合地区和行业信用信息,融入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享。探索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市场主体违法经营行为提示清单。

完善区域交易平台和制度。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用水权、碳排放权、用能权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地区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

第二节 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和促进区域合作互动。探索建立区域合作会晤机制,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发展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和产业协作平台。强化城镇间产业分工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优化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积极对接成都平原经济区、绵阳市西北山地片区等区域发展规划,巩固深化两省三地交界区合作成果,有序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共帮共扶、公共服务共联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招商项目共招共建。支持跨区域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创新,建立跨区域建设投资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区域基础设施投融资、资源联合参股开发、环保容量调剂补偿、土地利用统筹协调、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等共建共享政策,促进区域利益公平化。

加强省际交界合作。积极探索与毗邻省区合作开放新模式。健全省际会商机制和跨省区城市间联席会议制度。以交通、旅游、生态为重点,积极推进川甘交界地区文化旅游、交通物流等合作开发。

探索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开展跨省生态补偿试点。加快推进流域现状调查,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态环境权利,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全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探索与其他省区开展用能权交易。

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围绕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重要资源,加快完善有利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鼓励资源输入地支持输出地,通过共建园区等方式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建立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长效机制。

第三节 深入实施区域互助机制

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同浙江等东部协作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挖掘协作双方在产业发展、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的结合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稳定结对关系,积极组织企业、学校、医院对接,争取加大援助资金规模,促进帮扶项目落地见效,带动区域基础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开展对口协作(合作)。积极构建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对口协作(合作)体系,引导双方对口企业、社会公益组织、高校社团等建立友好关系,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推广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加强对水果、中药材、牦牛、藏猪、藏鸡等特色农牧产业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开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医疗服务、技能培训等社会协作服务活动。全力推进成与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飞地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协调发展;探索创建承接产业示范区,引导产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第四节 完善公共服务均等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公共服务产品多元供给机制。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落实听证、公示、宣讲、动员、救济、申诉等多种程序渠道建立动态连贯的政策制度与反馈机制。落实公共财政投入的审计制度。健全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大力推进监督问责制,完善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的监管机制,健全投诉举报核查制度。

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力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财政事权改革研究。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预算约束。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例,重点投向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低保、大病救助、社会救助等领域,守住底线。加大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支持力度,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

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加快建立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区域流转衔接制度,制定跨省转移接续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强化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合作。

第五节 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

落实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全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跟踪做好地区产业指导目录动态调整工作,落实好国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产业和适宜产业的相关政策。保障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吸引人才的区域性政策。

建立区域均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财力向下倾斜,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规范转移支付资金测算分配,提高资金配置科学性合理性,保持县财力格局总体稳定。

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联动机制。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货币、投资等协调配合,推动宏观调控政策精准落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持区域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推动落实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责任,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作为规划建设的领导管理机构,负责建设发展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指挥和督导协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对县域建设发展所做决策的指导落实和督促服务工作。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平武县发展大局,明确主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支持和帮助解决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平武县建设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制度。坚持和完善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协商制度、项目建设推进制度、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制度、统一招商协调制度、督促考核制度、咨询顾问制度、干部交流制度等,不断强化工作机制和方式的创新,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研究制定加快平武县建设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

创新跨区域协同推进机制。坚持三统一、三不变,充分调动各组成区域积极性,激发建设发展的内在活力。三统一即:对各个区域统一设定其功能,合理设置其发展的产业;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布局;对经济发展的政策统一口径,对社会事业等政策逐步统一。三不变即:原行政辖区不变;原投资收益渠道不变;原经济和社会主体责任不变。

出台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充分享受民族地区比照县政策待遇,出台《关于促进平武县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平武县协同招商管理办法》等文件。研究制定区域协同政策体系,并制定强有力的措施,保障落实。积极对上争取优先发展平武县的政策,主要包括:国家、省分配安排在绵阳市辖区的投资争取优先安排在平武县内实施;需要上报国家、省立项、批准的项目,积极争取项目优先上报;争取财政投资的项目优先考虑平武需要;新增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项目,符合平武县主导产业方向和准入条件的,争取优先在平武县布局建设;招商引资项目争取优先在平武县布局。制定有效的税收分享、园区合作等政策机制,有序推进平武县区域内协同招商。

第二节 强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保建设,支持设立平武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有效衔接,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用于新兴战略产业扶植培育和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市各有关部门申报的上级扶持资金及安排的市级专项资金。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的金融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运用PPP模式参与建设,对全域PPP项目优先入库、优先支持。支持区域内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发行债券,构筑多元的投资渠道。

保障用地需求。国土部门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修编工作中,进一步优化县域内各类用地布局,充分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对区域内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单列,做好区域内重点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统筹安排补充耕地指标,如使用林地,按照国家林业局有关要求,实行林地占补平衡。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允许在县域内对休闲观光度假农业园区按一定比例配置建设用地。建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审批、供应台账,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拓展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探索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优先支持开展先试先行。研究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前置准入制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人才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服务体系,构筑人才高地。组建县域发展专家咨询库,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加大高层次、高科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与域内企业对接,制定政策鼓励各类科研人才创办企业或以科研技术成果入股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借用人才,促进人才发展的机制。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通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投资环境。探索设立统一的投资便利化集中服务平台,对县内企业注册登记、土地供给、项目报批、融资、税收、履约、结算、跨境交易、通检通关、引进技术人才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吸引品质优良企业进驻平武县,加强综合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强化质量监管,营造宽松、诚信、有序、优良的发展环境。

建设法治平武。坚持依法管理,建立一套充分体现协同发展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考评的公正、公平、公开。加强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各类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协作,建立联动机制,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竞争协作的发展格局,共同构建和谐、文明、守法的法制环境。深化改革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及时调整各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不断健全权责清单的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重大行政决策要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进一步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备案,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和时效。

第四节 保障规划落实

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突出功能组团,按照产业协作、资源共享、设施共建、政策统一的要求,将平武县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注重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效对接。统筹多规合一,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点线面与组团关系,将区域内各类规划有机融入市级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组织发动、承上启下、集疏互联、协同共振等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空间协同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及城市设计等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规划环评,就规划中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落实完善。建设发展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强产业发展引导。根据各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进行产业发展的空间整合,在土地使用、财政税收、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实施细则,引导平武县主导产业各行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布局。

保证规划的严肃性、约束性。规划确定后应严格落实,将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平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22日印发

文件解读:关于《平武县“十四五”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