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2022-11-16 16:27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局
字体:【    】 打印


  

为做好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省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平武县于2021年开展了全县乡镇级及村级国土空间划片工作。划片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以“六个优化”“四个尊重”为总体要求,树立“一干多支”思维和县域一盘棋观念,突出尊重民意、禀赋相似、做强产业、中心带动等原则,共划分5个乡镇级片区。

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包括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和木皮藏族乡以及王朗自然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片区面积为1487.89平方公里,片区人口有2899人,片区类型为农村片区,以白马藏族乡为中心镇。

本规划自2022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近一年。期间,按照“住下来,融进去”的要求,采取现场踏勘、部门调研、村委座谈、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充分掌握群众诉求和意愿;并与各专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多次征求乡、镇、县及市相关部门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现有规划成果。其成果包括文本、图件、数据库和规划附件,其中文本和图件是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法定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绵阳市人民政府审批,由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平武县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本规划,确需修改本规划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并及时更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信息。


公示内容

一、目的与意义

为做好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实省委、绵阳市委、平武县委决策部署,以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和平武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政策文件,编制《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指示要求,在规划编制重点突出“四个尊重、把握三种关系、坚持六个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发与保护,以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牵引和主抓手,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助力平武县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三、规划原则

(一)底线思维、绿色发展

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合理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明确规划措施,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风险隐患管控的具体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统筹协调、一体发展

充分衔接上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根据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对片区专项规划进行统筹整合,全面优化片区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推动片区一体化发展。

(三)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地理格局和历史人文背景等条件,综合片区人口、土地、产业等各类关键因素,准确把握片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相应确定编制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对策、布局与管控要求,推动片区内优势互补、彰显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四)以人为本、民主决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顺应群众诉求期盼、把握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尊重规律、依法依规、严格程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将共谋、共建、共享、共治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切实增强规划工作的战略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发展定位

九环东线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白马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保护地,开展特色民族风情体验,打造九环东线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五、规划目标

落实省市县重要决策部署,制定两步走发展目标:

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大熊猫公园生态、白马文化旅游和高山生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中心镇村集聚效应明显,服务配套能力增强。

2035年,白马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片区在九寨旅游东环线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西南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在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作用更加彰显。

六、主要内容

(一)区域协同三大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助力区域融合

聚焦三大协同,加强区域联动,做到:区域生态协同,维育区域生态网络;区域交通协同,筑就区域连通网络;区域产业协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区域生态协同“夯实基础 + 生态共保”。推进火溪河流域水系一体化保育与修复。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分为基础,按照功能区分区要求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区域生态基底。

区域交通协同“内部串联 + 外部畅通”。内部串联以枝状主干公路为基础,推进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内部交通多维串联;外部畅通11国”推进片区与九寨沟、江油、青川、平武县城等方向交通畅行。

区域产业协同“产业联动、辐射带动”。打破行政边界,以带动片区周边经济发展。同时利用片区接壤阿坝九寨、甘肃文县,广元青川的区域优势,依托高速公路,参与大九寨旅游圈层联合开发,打造协同区域中转枢纽、生态康养中心、旅居中转驿站、白马文化体验区。

(二)底线约束:筑牢粮食和文化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落实《平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目标并落实到图斑。根据片区资源本底,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水资源保护线、湿地保护线、人居安全保护线等其他保护线。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内划永久性基本农田9.54公顷,划定生态红线146974.79公顷,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5.87公顷。

优化空图空间布局规划秉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底线的前提下,优化片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片区国土空间用途结构,形成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1 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表

地类名称

规划基期年

规划目标年

规划期间面积增减情况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耕地

137.85

0.09%

139.47

0.09%

1.62

其中

基本农田

51.5

0.03%

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

/

园地

68.23

0.05%

67.68

0.05%

-0.55

林地

125571.04

84.40%

125586.84

84.41%

15.8

草地

1657.11

1.11%

1691.56

1.14%

34.45

湿地

45.86

0.03%

52.85

0.04%

6.99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85.42

0.06%

86.31

0.06%

0.89

城乡建设用地

118.33

0.08%

125.36

0.08%

7.03

其中

城镇建设用地

0

0.00%

0

0.00%

0

村庄建设用地

118.33

0.08%

125.36

0.08%

7.03

 

结余指标

0

0

16.4

0.01%

16.4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338.45

0.23%

330.79

0.22%

-7.66

其他建设用地

64.77

0.04%

2.01

0.00%

-62.76

陆地水域

1831.94

1.23%

1833.03

1.23%

1.09

其他土地

18870.3

12.68%

18873.4

12.68%

3.1

合计

148789

100%

148789

100.00%

0

(三)振兴产业:做精做优特色农业,做强做美全域旅游。

1、特色农业示范区

采用立体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业亩均产值,探索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养生体验、生态观光、山林采摘等业态,开发特色饮食、土特产品与农产品初加工。

提高农业亩均产值,探索立体农业形式片区已有以高山蔬菜、中草药种植为主的种植业,以中蜂、牦牛等养殖为主的养殖业,继续探索种养结合不仅限于平武中蜂+草本蜜源经济作物+木本蜜源经济作物的循环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建设规模化的高山蔬菜种植、中蜂养殖基地等,实现农业增值增收。

探索农旅融合新业态,推动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中草药种类丰富的种植区域,展示草药品种,开展中草药观光游;中蜂乡村体验游:打造中蜂养殖体验农庄、中蜂养殖观光园等,植入研学教育,发展中蜂观光体验旅游。

开发农业特色饮食、土特产和农产品加工白马藏族风情宴体验白马人传统聚餐方式长桌宴,以白马人特色食物为主要菜品,打造白马风情宴,特色美食洋芋糍粑以及高山蔬菜等。

推动特色产业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规划在木皮藏族乡布局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结合种植基地建设,在各中心村布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促进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部分可与村委会合建)。

2、生态文旅引领

按照全域旅游,三旅融合的发展理念,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马民族文化、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构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建设白马藏族风情与王朗大熊猫栖息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

打造白马藏族风情旅游区:以亚者造祖村等传统村落、王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依托白马藏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融合白马文化旅游、自然研学、森林康养等旅游业态,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

打造木座民俗风情体验自然研学旅游度假区:以白马文化风情旅游为主,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白马文化,打造白马文化体验与自然研学度假区。

打造木皮自然人文体验旅游区:依托余家山自然保护区、关坝保护地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与白马民族文化的人文资源,打造集科普教育、森林康养、文化体验为主的自然人文体验旅游区。

3、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形成规模,以三产为主、接一连二,深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理念,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一心一轴、两区三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心: 白马乡“生态+白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核心,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资源与独特的白马民族文化资源、亚者造祖村传统村落集聚,打造“九环秘境上的多彩宝寨”的核心名片;    一轴:产业融合发展轴线,以生态为基础、以白马文化为内涵、以旅为延伸、以农为补充,构建串联片区农旅、文旅、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两区:以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和中蜂等养殖为主的南部现代农业农旅融合发展区;以白马文化、生态旅游为主的北部生态康养文旅融合发展区;    三点:白马产业节点白马文化体验、自然研学康养旅游配套服务节点。木皮产业节点整合高山蔬菜、中蜂、中药等基础优势,形成片区产业集聚地、配套服务节点。木座产业节点以民俗风情旅游、自然研学教育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4、产业用地保障

规划片区重点产业项目用地约15.52公顷。其中,乡村旅游服务业用地15.04公顷;农特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用地0.48公顷。

实施土地指标流量调控机制。完善“总量不变、区域统筹”的工作机制,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需求。片区用于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10%。拓宽产业用地供给渠道。鼓励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探索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2 产业项目保障一览表

行政区名称

项目名称

占地总面积

需指标面积

白马藏族乡

详述加村民预留发展用地

1.91

1.91

木皮藏族乡

关坝沟民宿

0.02

0.42

关坝民宿

0.42

0

木皮场镇蜂蜜展销

0.48

0

木皮旅游接待大本营

0.3

0

小河村民宿综合体

0.6

0.6

木座藏族乡

和平村民宿旅游及配套设施

2.27

0

民族村倒挂沟

1.72

0

民族村老寨子民宿

4.39

0

木瓜希民宿

2.3

0

木座民宿旅游配套设施

0.08

0

萨拉沟民宿

0.07

0

上基坪民宿

0.96

0.59

自一沟民宿

2.56

0

合计

15.52

3.52

(四)优化设施:满足人民居旅多元需求,推动公共资源精准投放。

交通设施:以构建川甘交界区域重要交通节点为总体目标,以优网络、强服务、促融合、提质量、创示范为主攻方向,充分衔接《平武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平武县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2021—2035年)》,培育交通+旅游新业态,促使片区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提升对外交通更便捷和高效度。提升对外交通落实上位规划,做好用地保障,深化片区对外开放格局;完善乡村公路,构建支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叶脉状绿色交通“四好农村路”路网,完善通往各村寨的道路;保持森林防火通道、巡护路通畅。

公服设施:坚持集中布局、有效覆盖、以闲补缺,充分衔接平武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分级分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着力解决乡村公共服务闲缺并存的问题。根据平武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参照《镇规划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四川省村规划标准》,结合民意调查结果,按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建立科学合理、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旅游服务设施:结合高速出入口、文旅节点和传统村寨布局形成三级旅游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并结合展示利用体系,按旅游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站、游客驿站三级投放旅游配套设施, 并结合基础公服,促进居旅设施兼容使用。

市政设施:坚持突出重点、集中高效,按照镇村体系和优势产业布局,衔接《平武县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平武县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补齐短板,推动市政设施城乡一体化。提升镇区市政设施服务质量,带动周边村庄市政设施完善化,加强聚居点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防灾避险设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衔接《平武县白马藏族乡8·17 ”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措并举,逐步补齐农村地区灾害防御短板,加强城乡一体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片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各乡镇场镇按20年一遇防汛标准设防、10年一遇山洪标准设防。加强夺补河河流防洪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夺补河防洪治理工程,形成流域完整防洪封闭圈,提高堤防达标率到75%以上;按照八度抗震设防烈度标准设防。加强对重点防治区的预防和治理,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在重点林区火灾点增设全天候监控系统,购置无人机实现林区快速监测、实时巡查。

(五)提升效率: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增效,提高空间利用效能。

农用地整治: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展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并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的要求,对白马文化传承展示片区统筹开展农用地整理,整理建设用地14.32公顷。规划建设坡改梯面积68.15公顷;将河谷两岸部分草地纳入耕地后备资源,共计65.94公顷。助力农业生态建设,改良农田生态,促进农业生态循环。

建设用地整治:将受8·17”洪灾冲毁的其他建设用地通过指标转移,差异化进行指标统筹、产业配套增补及公共设施补给。通过实地调研,搬迁老旧、聚居度低、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的零散村庄建设用地和腾退空置的城乡建设用地。盘活低效闲置用地5.45公顷,其中腾退指标2.07公顷,有机更新1.69公顷,规划保留现状1.69公顷。对于涉及“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地灾高风险区、具有整治意愿度整治零星破旧的宅基地”内居民点整体退出,面积14.32公顷,腾退宅基地用于复垦。腾退指标用于保障居民集中安置需求9.27公顷,保障近远期公共服务设施项目5.55公顷。

农生态修复:规划废弃采矿用地复垦10.23公顷,其中主要为九绵高速的堆石场、搅拌站等,此部分指标异地使用,优先满足于文化旅游等产业配套建设。整治范围内现存采矿用地34处,整治崩塌灾害点5处、滑坡灾害点5处、泥石流8处。建立“源++端”的面源污染控制与水质监管净化机制。通过生态用地修复,火溪河流域实施湿地修复6.99公顷。建设自然生态岸线,提升河流生态承载能力,贴岸宜种植草地,3米范围内林/草占比为37,沿岸混植乔木和灌木,推荐比例64;采取边坡工程加固植草手段恢复植被,并逐步依托自然修复恢复山体森林覆盖,新增林地7.80公顷。

(六)提升品质:顺应自然营造独居特色的高山河谷大地景观,因地制宜塑造适宜的白马藏族村寨空间形态。

整体统筹白马片区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注重白马藏族特色的乡村自然肌理与生态景观、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富有魅力和活力,极具地方特色的白马文化区,展现具有高山河谷大地景观以及白马文化传统村落景观风貌,推动片区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生态化保护,补齐片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高山景观:保护山体自然形态,建设项目依山就势通过保留观山视线廊道,打造观景平台,生态修复等,营造高山森林景观。

河谷景观: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基地,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营造独具美丽的河谷村寨景观。

优化村寨形态:尊重乡风民俗、保持特色风情,采用“依山就势”的布局模式,整体塑造山水田园与传统村落相融的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与自然空间:传统村落是人类与自然山水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在山、水、林、田等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村落与自然本底有机融合的自然山水格局,因此要控制村落发展的边界,保持村落发展的紧凑。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一体化推进实现全域覆盖的垃圾污水治理,卫生美观的厕所革命,生态化、景观化的乡村道路整治。

科学确定居民点选址:根据乡镇及居民意愿,结合民居点布局原则及思路,规划片区共新增农村居民点15处,用地面积12.60公顷,结合《四川省村级规划编制指南》中关于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建议值为60-100平方米/人),参照第七次人口普查平武县乡镇平均为4/户,建议建设用地取值为90-100平方米/人,即得出新增安置住户为360-400平方米/户,测算可安置300户。

3规划居民安置点一览表

行政区名称

项目名称

占地总面积

需指标面积

白马藏族乡

厄哩村加油站对面安置点

0.08

0.08

厄哩村交西岗安置点

0.2

0.19

厄哩村预留用地

0.09

0.09

厄哩农科所安置点

0.19

0.19

平武县麻西德安置点

2.57

2.57

色如加新安置点

2.69

1.75

小计

5.82

4.87

木皮藏族乡

木皮场镇安置点

0.49

0.49

关坝老院子安置点

0.51

0.51

关坝组居民安置点

0.43

0.43

塘上安置点

0.5

0.24

悬壁蜂安置点

0.25

0

小计

2.18

1.67

木座藏族乡

木座场镇安置点

0.37

0.07

木座民族村自一里安置点

3.41

1.84

木座新驿村庙坪上

0.22

0.22

木座新驿村赵家坪

0.6

0.6

小计

4.6

2.73

总计

12.6

9.27

聚居点选址按照避让洪涝易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远离过境公路、远离高压线的基本原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村民选址意愿,尽量不占耕地,传承白马藏族文化等;其他居民点尽量在现状建设情况较好、聚居规模较大等特色资源的居民点基础上进行扩建。

(七)文化传承:白马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延续。

1、祭祀文化空间

白马藏族文化对苯教信仰,山神、神树与水神等崇拜使得详述加神树及其广场、扒昔加古树、跳曹盖的祭祀广场、白马神山、武显庙等都是白马藏族文化的体现和精神的寄托,拥有深刻的宗教文化。

通过修缮维护神树和神庙重构被毁的祭祀空间,同时在神庙和神树周边进行主题打造。保护其祭祀文化空间就是展示白马悠久的历史文化。

2、民俗文化空间

扩展集体空间。通过新建活动广场、表演场所让民俗活动有展示的空间。并利用好春节、拜山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以“白马酒歌”、“圆圆舞”、“曹盖舞”等传统舞蹈为基础,融合白马传说,加入宗教祭祀活动、节事活动等元素,确保活动能够展示白马文化的内涵。

打造个人空间。新建非遗工坊、传习室;在有条件的藏族群众家设置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体验花腰带、白毡帽、曹盖面具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参与特色的白马宴,体验白马饮食文化。同时也能使白马文化得到延续传承。

3、历史文化空间

传统村落、古寨、古老民居等承载的文化价值,体现了白马人村落的发展过程,承载了白马人的民族记忆,是白马文化最大的“博物馆”。要加强传统村落、古寨、古老民居建筑风貌的保护与修缮,外表保留传统风貌,内部考虑一定的舒适性、现代化。

深入挖掘、记录、整理无文字的白马文化,通过古民居改造或新建文化展览馆、非遗陈列馆与传习室,将其用文字和实物的形式统一记录和展示,进一步加强对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人了解白马藏族文化。


图一:片区国土空间“三区三线”规划图

 

 


图二:片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图三:片区镇村体系规划图


图四:片区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


图五:片区产业空间格局规划图

图六:片区综合交通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