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2-07-05 12:22文章来源:发改局
字体:【    】 打印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基础 1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主要成就 1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品质较大提高 2

(三)城乡统筹稳步提速,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3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大幅提升 4

(五)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5

二、存在的问题 6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背景 9

一、发展机遇 9

二、面临的挑战 10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思路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定位 13

四、发展目标 13

第四章 “十三五”空间布局 16

第五章“十三五”重大任务 20

一、整合资源,优化升级旅游业 20

(一)构建“一心多点两带四片”格局 20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22

(三)开展多元营销,推广主题产品 23

(四)促进农文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 25

(五)项目推动,促进旅游发展升级 25

二、特色引领,打造现代生态农业 26

(一)完善配套,优化空间和种植布局 26

(二)聚焦品牌,打造优势特色农业 28

(三)农旅结合,打造旅游休闲农业 29

(四)发展电商,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30

(五)多元发力,积极拓宽流通渠道 31

(六)强化支撑,加快组织与技术建设 32

三、做强园区,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33

(一)优化布局,构建“一园三区” 33

(二)创新理念,飞地跨越发展 34

(三)低碳绿色,升级县内工业 35

四、绿色低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7

(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37

(二)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强调发展效益统一 38

(三)重视生活污染控制,做好城乡环保统筹 39

(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39

五、三网融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41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1

(二)加强城乡能源设施建设 43

(三)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44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4

六、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镇化 45

(一)推动精品旅游城区建设 46

(二)依托特色沟域带动城乡发展 47

(三)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48

(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50

七、决战决胜,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51

(一)实施“五个一批”,推动精准扶贫 51

(二)推动实验区示范和特色产业扶贫 52

(三)加强基础设施、民生及生态扶贫 53

(四)创新扶贫脱贫工作体制机制 54

八、强化民生,着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55

(一)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56

(二)积极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56

(三)繁荣发展社会文体事业 57

(四)大力完善就业社保体系 59

九、依法治县,全面深化改革 60

(一)加快法治平武建设进程 60

(二)深化多领域改革创新 61

(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62

第六章 规划保障 63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3

二、统筹综合配套调控 64

三、强化规划分工落实 64

四、严格实施监督评估 65

     名词解释 66

序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面临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府行政职能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模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在“新常态”思维的背景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五个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平武决胜全面小康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找准定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各领域持续健康发展,对平武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未来五年是平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期、建设四川省山区经济生态强县、建成旅游强县的战略期,《平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依据《中共平武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编制,对“十三五”时期平武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作出总体部署,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意图,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县级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以及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平武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新局面的重要时期。在县委、县政府带领下,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川省山区经济生态强县”、“四川省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开放合作、富民强县”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谐发展”四大战略,围绕旅游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特色化四大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产业为带动,极具平武山区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增长实现翻番。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9.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5.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0364元增加到2015年的20511元,年均增长14.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99亿元,年均增长17.4%。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7.544.528转变为2015年的21.553.325.2

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招商引资,全县共引进旅游项目开发投资47亿元,成功引进成都天友集团,投资36亿元开发火溪河流域的白马-王朗旅游度假区项目,成功实现了平武“旅游兴县”战略的破题。“十二五”期间,全县开工建设了白马王朗旅游度假区、平通漂流等旅游项目,结合灾后重建完善了平通、南坝、响岩、龙安场镇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现有二星级宾馆2家、非星级宾馆饭店180余家、乡村农家乐400余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49家)的旅游接待能力。实现全县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从2011年的93.5万人次、5.4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27.7万人次、18.91亿元。

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以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为重点的四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已具规模,新增基地1.2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平武核桃”、“平武天麻”、“平武厚朴”、“平武绿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武果梅被农业部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户,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河北平武工业园区入园企业32家,建成投产1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亿元,创税5100万元。县内水电、矿冶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19座水电站投产发电, 总装机78.48万千瓦,年创总产值9.29亿元、税收1.58亿元;8户矿产品采选及冶炼企业实现技改升级,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品质较大提高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升级。“十二五”期间,平武城乡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圆满完成九环东线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绵九高速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完成镇南山基础设施配套改造、接官亭健身广场、滨江南路改造等项目,四星级酒店、金色家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县城绿化提升工程和违章搭建整治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加快南坝自驾营地、第二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南坝、古城入选“全国重点镇”。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在新农村建设上,每年完成农村地区新建通村水泥路100公里,解决35000人行路难问题;新建供水工程237处,解决1156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300多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0户;为248个村配备了农村垃圾整治资金,用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白马藏族乡厄哩、稿史脑等5个村寨新农村建设和高村乡民主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完成清漪江、火溪河、老河沟流域三个幸福美丽新村综合实验区规划,成功申报南坝镇苏家河村、古城镇山河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为平武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乡统筹稳步提速,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城乡布局日益完善。编制完成《平武县统筹城乡规划》,初步构建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形成了“一心、一廊、四集群”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完善了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城周围山坡地利用规划,老城区环境不断改善,报恩寺景区文化内涵逐步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旅游生态城市形象初显。平通、古城、南坝、水晶等中心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优化。

城市名片不断丰富。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城市文化名片逐步彰显。“十二五”期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8.67%,比201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大幅提升

就业和社保体系不断完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000人左右,实现再就业800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3%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000人左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000人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建成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中小学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1.4%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1.2万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跃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卓著,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果。全省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爱国卫生运动、慈善事业有序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县募集社会各类捐赠资金达2.9亿元,惠及全县各乡镇以及民政教育卫生灾后恢复重建,有力的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扶贫帮困体系更加健全。累计投入民生资金4.48亿元,圆满完成135个民生工程项目和22项民生实事,建成保障性住房50套,改造旧房棚户区314户。大力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攻坚,完成8个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完成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实现减贫3620人。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5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16元,五年平均增收12.3%20.7%。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年均增长18.5%,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五)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平武始终以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整治污染企业,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促使全县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保护和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3.5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2.3万亩,累计完成义务植树约138万株,完成营造林2.2万亩,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2.6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4%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0%“十二五”期间,全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庄4个、生态家园3310户,生态保护示范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十二五”期末,全县重点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大于或达到9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或达到8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600吨以内,氮氧化物控制在300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573吨以内,氨氮控制在180吨以内。集中式污染治理畜牧养殖企业1家,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座。秸秆禁烧工程覆盖率达到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并优于地表水Ⅰ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促使全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平武属典型偏远山区(县),落后的道路交通是制约全县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九环东线平武段道路线路长,弯多路窄,危险地段多,特别是暴雨季节,极易塌方滑坡,存在极大交通安全隐患。

同时,县域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脆弱,生活物资、生产资料、农贸产品等的运输成本增加,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县域经济相对薄弱

经济总量偏小。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工业规模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服务业中的新型产业发展滞后。全县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总体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市场发育不足。受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影响,市场机制发育滞后,经济要素活跃程度不够,民营个私经济不发达,市场主体发育迟缓,经营方式过于单一。

(三)城镇布局分散,辐射能力偏弱

目前,平武城镇规模相对偏小且城镇体系不健全,乡镇空间布局处于沿路分布的“马路经济”低级阶段。

城镇之间交通可达时间较长,乡镇支柱产业支撑缺少,普遍存在镇域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

(四)文化挖掘不深,品牌效应不足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平武县内有以藏族、羌族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以三国蜀汉江油关、土司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以红军碑林、苏维埃政府遗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报恩寺、清真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及平武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

受制于客观历史条件及薄弱发展意识,平武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文化品牌效应不明显,具有“民族活化石”美誉的白马古氐文化的挖掘深度不足,以报恩寺为承载的报恩文化品牌知名度不够,平武地方特色文化定位不明确,整体文化品牌形象不突出。

(五)高素质人才缺乏,劳动力流失多

人才缺乏也是制约平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人口老龄化、青壮年人口流出、高素质人才流失等问题严重,市场观念不足,如何加快培养、引进各类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育机制是促进平武“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平武经济转型升级“阵痛期”、交通建设攻坚破难“关键期”、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突破期”、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倒逼期”的“四期叠加”阶段,更是平武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

一、发展机遇

(一)四川省生态旅游战略推动平武发展

在四川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平武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东部,是全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生态平衡的主要区域。在全省旅游区位中,平武属于川西北人文丛林与山水游览区范围。随着九寨沟、黄龙与平武王朗大生态旅游区“金三角”的整合和大九寨环线旅游线路的提出,借助九环线旅游空间的提档升级,实现平武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跃升,是平武“十三五”时期“旅游兴县”的重要机遇。

(二)绵阳市产业转型为平武提供平台

平武县位于绵阳市“一核四带”产业布局的关键位置,飞地工业园区处于绵阳市科技城的核心区,科技城的升级将为河北平武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抢占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平武作为绵阳市产业发展“四带”之首的绵江平产业带的关键节点,也是绵阳市西部经济区的重心之一,具有涪江上游、绵九高速区位优势,为新能源、建材产业以及水电产业等方面的借势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扩权强县试点带来改革发展新机遇

2014年平武县纳入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获得了8个方面56项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为全县在绵阳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承接优势产业西部转移、完善相关改革政策措施、探索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撑,平武在全市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提高。

二、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将对平武产生系统性影响

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对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的平武县及其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优化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需寻求平武城镇化模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实施以来,做好城镇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寻求城镇发展的综合动力,提升城镇人口吸引力和产业吸引力,是平武县推进就地城镇化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加快发展步伐

平武是国家级和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不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和谐发展”战略;坚持“以旅游产业为带动,走极具平武山区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道路”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突出抓好“旅游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特色化”四大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生态强县,建成全省旅游强县,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

“十三五”期间,平武将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高品质的生态农产品,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等县域独特的资源禀赋,结合山地城镇的特点,依托现代化营销理念和管理理念,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四川省生态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坚持协调发展,产城融合三产联动

立足三产联动、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路径,推动平武产业的优化升级。挖掘农业的旅游、生态和经济价值,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依托电商与优质农产品的结合,飞地跨越发展低碳绿色工业,提升市场份额与知名度。

(三)坚持创新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依靠现代化营销理念,把平武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农特产品、丰富的旅游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创新人才机制,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增强机制体制创新保障,着力推进政府治理、投融资机制、社会事业及科技等领域的改革,以改革创新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助推平武全面发展。

(四)坚持共享发展,城乡统筹扶贫攻坚

以问题为导向,补足短板,在规模集聚、城乡统筹,生态优先、功能分区,错位发展、多点多极等空间布局理念的基础上,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道路格局,增强城镇吸引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加快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五)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深度融合

开放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抢抓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双向开放,全面提升招商实效,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立足熊猫品牌拓展对外合作,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升知名度,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发展定位

依托平武丰富的山水、人文、农业、旅游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布局方向明确、彰显地方特色的集现代生态旅游、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生态工业“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聚集区”,积极争创“四川省山区经济生态强县”和“四川省旅游强县”。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立足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川省山区经济生态强县和全省旅游强县,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500元、17500元。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深入实施“两个一号”工程,旅游产业化取得重大成效,新型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速,农业特色化快速推进,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全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和7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矿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等资源型工业逐步淘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十三五”时期平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15年实绩

“十三五”目标

备注

2020年规划数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35.3

54

9

预期性指标

2

人均GDP

20511

30000

8

3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2.99

4.4

8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3.6

55

5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3

22

11

6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国内省外)

亿元

27.6

30

2

7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8.91

43

18

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1.2

7

 

9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

21.5:53.3:25.2

19:52:29

 

10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

28.67

50

12

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858

38500

10

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216

17500

13.5

13

现行标准贫困人口

16131

0

 

约束性指标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6

4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1.7

2

 

16

每千人口拥有医护人员数量

4.3

6.4

8

17

每千人口拥有教师数量

8.3

10

4

18

森林覆盖率

%

74.14

75

0.2

19

万元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

1.1

0.9

-4

20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40

86

16

2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0

100

7


第四章 “十三五”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按照“规模集聚、链条拓展,功能分区、错位发展,点极增长、以点带面”的空间布局原则,全县将形成“14245”的空间格局,即“一心四核、两轴带动、四域互动、五片发展”。

 

 

 

 

 

 

 

 

 

 

 

 

 

 

 

一心四核。一心是指以龙安镇、古城镇同城发展为核心,构建县域发展极核。依托报恩文化、土司文化等历史文化,将龙安镇和古城镇捆绑打造成为平武县的文化展示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协调中心,实现平武县由九环线上的“补给站”向“枢纽站”的升级转变。“四核”是指水晶、白马、南坝、平通四个重要节点乡镇,将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极核。

两轴带动。“两轴”是两条城镇发展轴线,一是南北发展轴,即九环线联通平武县一南一北两大核心城镇,南平通、北白马而形成的发展主干轴,沿205省道从北向南依次穿过白马王朗-木座-木皮-龙安,然后直接南下经过水田-平南,最后到达平武南大门平通镇,此轴可以打通平武南北通道、承接绵江平区域发展、同时对接四川旅游九环;二是东西发展轴,即借助九环线,联通一东一西南坝镇和水晶镇两个核心城镇,东从南坝出发依次经过坝子-高村-龙安-阔达-水晶等沿线乡镇,此轴可以打通平武东西通道、带动沟域经济发展、辐射沿线重要节点乡镇。

四域互动。四域是借助县域境内四条河流而形成的四大沟域经济单元,坚持“一沟一特、差异发展”的思路,突出火溪河沟域生态旅游主题、磨刀河沟域自然科考主题、清漪江沟域乡村文化主题、虎牙泗耳沟域观光探险主题,并分别形成以白马、平通、水晶、高村为核心的四大各具特色的沟域单元,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专栏4-1 “十三五”时期平武县四大沟域发展指引

火溪河沟域:重点建设白马集镇。以白马藏族文化为底蕴,形成以白马集镇为中心,各民俗村为支撑点的白马藏族深度体验式旅游聚落,同时依托现状良好的旅游设施,打造白马藏族风情景区。依托王朗、水牛家以及白马藏寨,重点发展生态度假休闲产业,展示童真野趣、民族野趣和科考野趣等。发展以定制农业为主线的高山蔬菜、中蜂养殖等。

磨刀河沟域:重点建设高村城镇。培育高村城镇的旅游服务等外向型功能,合理利用河流、山体、田园,构建花园式田园城镇框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环境整治,打造特色城镇风貌,提升城镇形象。依托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积极发展科考、养生、体验为主题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优质生态粮油、生态蔬菜、高山生态生猪、核桃等优质农产品以及天麻、灵芝等道地中药材。

清漪江沟域:重点完善大印、徐塘、锁江、水田、平南城镇的软环境。以茶叶、果梅为基础,深化制茶和果梅食品加工,延伸其产业链;促进传统茶园体验(农业旅游区)、制茶传统工艺工坊(文化休闲区)、制茶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农副产品加工区及旅游休闲区)、茶艺术创意(文化休闲区)向旅游拓展,同时开展梅林、茶园健康步道等养生旅游项目。

虎牙泗耳沟域:重点建设水晶、土城、大桥等集镇建设,加强专业市场的设置和物资集散场地的建设,强化水晶的商贸功能和物资集散功能,突出立体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观光功能,突出虎牙、泗耳的观光探险旅游功能。

五片发展。五片是在“一心四核、两轴带动、四域互动”的基础上集聚辐射形成的五大城镇发展片区。一是中心片区,即由龙安、古城县域发展极核所带动的平武中心片区,包括龙安镇、古城镇、高村乡和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二是北部片区,核心城镇白马区域发展极核带动的平武城市北部片区,包括木皮、木座、白马3个乡和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是南部片区,核心城镇平通区域发展极核带动的平武城市南部片区,包括平通镇、豆叩镇、大印镇、水田乡、平南羌族乡、徐塘羌族乡和锁江羌族乡7个乡镇;四是东部片区,核心城镇南坝区域发展极核带动的平武城市东部片区,包括响岩、南坝、坝子、水观等4个乡镇;五是西部片区,核心城镇水晶区域发展极核带动的平武城市西部片区,包括水晶、泗耳、土城、大桥、旧堡、阔达、虎牙、黄羊关等8个乡镇和雪宝顶、小河沟2个自然保护区。


第五章“十三五”重大任务

一、整合资源,优化升级旅游业

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以“国际旅游休闲示范县”为目标,彰显生态文化体验核心与低碳旅居生活特色,综合运用“龙头企业带动+大景区串联+乡村旅游补充+节庆旅游预热”的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富民,构建宜居宜游的旅游城市。积极加快白马王朗5A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牛飞、宽坝等重点景区建设,全力推进泗耳峡谷、老河沟生态旅游开发,举办好平武县白马王朗风情节等重点节庆,创建四川省旅游强县。到2020年,全县游客接待量突破288.20 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5亿元。

(一)构建“一心多点两带四片”格局

立足自然人文有机融合,以生态休闲游、民族风情游、自然科考游为三大主题,以白马王朗旅游度假区为主打品牌,结合沟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城历史文化旅游及清漪江、磨刀河、虎牙河、火溪河自然风光旅游同步发展,形成“一心多点、两带四片”的旅游空间布局,实现平武旅游的全域发展。

 

 

 

 

 

 

 

 

 

 

 

 

 

一心多点。“一心”主要指县城,加快实施“龙古同城”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县域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集中发展的空间载体;按照“千年龙州府、华夏报恩城”的定位,以报恩寺为核心,深入挖掘报恩文化,整合清真寺、北岳殿、明城墙遗址、北山公园等景点资源,打造建设深山明代城市风貌;以东皋汇口新区建设为核心,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重点,将县城打造成为宜居、宜旅、宜游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凸显“九环明珠”形象,打造平武经济核心增长极。“多点”指依托报恩寺、牛飞羌寨风情、印象梅林、清漪江漂流、平通云雾茶山、高村梦幻梯田、虎牙冰瀑、泗耳峡谷、涪江六峡、药丛山珙桐园、响岩镇清水桃园、民主村乡村旅游、白马藏族村寨、响岩旅游区、王朗自然保护区等目前已经开发相对成熟的景区景点,打造多个能够带动区域旅游、沟域旅游的支撑点。

两带四片。“两带”一是南北轴向带,依托S205、绵九高速和南北走向的城镇发展主干轴形成民族文化、生态体验为主的旅游发展带;二是东西轴向带,依托平武黄龙公路和东西走向的城镇发展次干轴形成自然科考、农业休闲、体验游憩为主的旅游发展带。四片包括北部白马王朗风情旅游片、西部虎牙泗耳峡谷科考旅游片、南部清漪江风情旅游片、东部老河沟乡村度假休闲旅游片。力争“十三五”期间,依托邻近九寨沟、黄龙的地缘优势,利用雪宝顶、泗耳风光,形成融自然观光、科考、养生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带域。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借势九黄旅游,完善配套服务。积极融入“九环线”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参与大九寨旅游圈层联合开发,扩大平武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中的影响力;完善九黄衔接地区和九环通道沿线配套服务设施体系,打造九环沿线旅游古镇、重点旅游集镇、特色乡镇;改善旅游线路、优化旅游主题,提升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综合要素的发展。大力开发高品质和差异化的龙头旅游产品,建设平武旅游产品营销体系;在龙头景区建设的基础上,打造平通梅园、涪江六峡、煽铁古镇、蜀汉江油关等高品质、特色化旅游形象和品牌,促进平武由旅游过境地成功提升为旅游目的地。

实施错位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以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指引,推进旅游开发建设。立足白马藏族文化、感恩报恩文化,打造与九寨、黄龙自然生态观光不同的文化民俗体验旅游。坚持同质同类文化错位和地域特色塑造的原则,运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平武县不同区域节点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注重特色旅游点和民族民俗接待点的补充融合,促进文化旅游、民俗体验形成合力,形成平武旅游的整体品牌。

(三)开展多元营销,推广主题产品

打好两张牌,做足推广功。一是“大熊猫”牌,立足“大熊猫第一县”,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大熊猫主题的景区、酒店、公园、街道和建筑小品及地标标识,创建并推广熊猫友好型产品,围绕野生大熊猫及其良好生态环境做好做大品牌包装和形象推广;开发与九寨、黄龙生态旅游品牌相呼应的熊猫生态旅游产品,合力打造大生态旅游“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依托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NGO组织的影响和国内外公众对熊猫保护的高度关注,提升全县旅游的国内外品牌效应。二是“白马风情”牌,把白马文化、报恩文化等特有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融入现代化的区域品牌营销之中;借助拜山、观花、采茶、漂流、露营、采摘、赏月、摄影、滑雪等多种元素主题举办节庆活动,推动平武四季旅游的发展;利用微博、微信等营销手段,借助NGO网络、名人效应、会议会展、学术研讨、皮书发布、影视信息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营销体系。

明确三条线,发展特色游。以县城为核心,以205省道、绵九高速为轴线,打造三大品牌旅游产品线。一是民族文化风情游。以白马藏族文化、白草番羌族文化、蜀汉江油关、平武报恩寺为核心,以藏彝走廊和阴平古道为主线,重点打造清漪江流域、火溪河流域民族文化风情区。二是生态体验度假游。充分挖掘区域丰富的山水资源、众多珍稀动植物资源、绝佳的生态资源等突出优势,一方面面向中高端市场开发低碳绿色、养生慧心、休闲度假等产品,另一方面面向大众旅游市场,开发山水观光、民俗体验、乡村度假、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三是自然观光科考游。以王朗、雪宝顶、老河沟、小河沟四大自然保护区和泗耳风光为核心,依托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山水风光相似的交通地缘优势,利用县内优美的山地景观、宜人的水域景观、独特的动植物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营造集科普考察、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自然观光科考胜境。 

开发四沟域,带动全发展。基于“一心多点、两带四片”的旅游空间布局和主题旅游的开发建设,以四大沟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推动为重点,注重品牌与市场建设,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火溪河沟域强力推进白马王朗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带动沿线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成高端旅游景区、大众参与体验互补互动的沟域旅游发展格局;虎牙泗耳河沟域开发探险考察、地质科考、登山摄影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观光探险、户外猎奇主题的旅游沟域;磨刀河沟域推广高村乡民主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对接平武-青川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建设,与青川合作开发官帽山,大力发展科考休闲旅游;清漪江沟域进一步推动清漪江茶文化、水文化、梅文化、羌文化发展,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及民族特色餐饮集散地建设,打造洗心、洗肺,养生、养老的乡村文化主题旅游沟域。

(四)促进农文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

根据国家新发布的《“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智慧升级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围绕旅游区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物联网设施、在线创业创新、智慧景区、智慧乡村、项目投融资、智慧化公共服务体系及电商营销等,做足工作,多下功夫。结合县内农业基础设施和原生态特色农产品,探索“农业+旅游+互联网”的模式创新,让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结合清漪江羌族村寨文化、火溪河白马文化,拓展文旅结合的旅游发展链条。

专栏5-1 四大乡村旅游形态

王朗景区、雪宝顶景区周边、老河沟景区周边、宽坝景区周边等地探索景区带动型的乡村旅游形态;

白马乡、高村乡等地,探索公司-农户型的乡村旅游形态;

牛飞村、高村乡、豆叩镇等地,探索乡村组织型的乡村旅游形态;

虎牙乡、泗耳乡其余旅游资源地,探索综合开发型乡村旅游形态。

(五)项目推动,促进旅游发展升级

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交通通达,注重旅游交通建设的前瞻性、趣味性、多功能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接待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发展电商旅游。规范星级农家乐建设,实现服务接待标准化、规范化,加大旅游整体营销和品牌推广。通过重点旅游项目的推动和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升级。

专栏5-2 “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

重点推进白马王朗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县虎牙景区、泗耳大峡谷、老河沟生态旅游区、报恩寺存列展示提升、平武县明城墙二期、蜀汉江油关三国文化保护区、平武县民俗博物馆成列布展、官帽山科考休闲旅游开发、平通镇茶主题文化创意园、白马乡白马藏族文化博物馆、涪江六峡及响岩风情景区、宽坝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平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清漪江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同心谷旅游区等项目建设等

二、特色引领,打造现代生态农业

坚持“山区农业生态化、生态农业信息化”理念,依托平武生态资源优势,以农业特色化为核心,以开发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脱贫为目标,不断优化现代生态农业布局,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强农旅融合开发,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促进全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一)完善配套,优化空间和种植布局

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和种植布局,创新“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袋子”的立体农业模式,打造层次梯度鲜明、具有平武地域特色的山区立体农业。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农田道路和桥、涵、闸等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生产基地道路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农业水利设施配套,有效提高农田品质。

优化空间布局立足片区功能定位及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导向,形成“四片多基地”现代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四片”即东部的现代农业发展区,南部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区,西部的以林下种养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农业发展区,北部的高山生态农业区;“多基地”则依托各乡镇种植养殖优势,形成茶叶、核桃、中药材、畜牧、中蜂、魔芋和蔬菜等多个特色基地。

 

 

 

 

 

 

 

 

 

 

 

 

 

专栏5-3“十三五”现代生态农业特色种植养殖基地

茶叶基地:包括平通镇、豆叩镇等。

核桃标准种植基地:布局在涪江流域的响岩镇、南坝镇等。

中药材基地:锁江、平通、大桥、水晶、土城、黄羊、泗耳等。

畜牧基地:在阔达、龙安、旧堡、土城、水田、水观、高村、古城等。

中蜂基地:包括白马、木皮、大桥、旧堡、土城、黄羊、虎牙片区、泗耳、锁江片区等。

果梅基地:在平通等地建设果梅基地。

魔芋基地:包括水晶镇、大印镇、徐塘乡、旧堡乡、锁江乡、水田乡等。

蔬菜基地:在龙安、古城、高村、白马、黄羊、虎牙、泗耳、水晶、木座、平通、徐塘等。

林业基地:白马王朗、老河沟、泗耳、虎牙、黄羊、土城、大桥、旧堡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

优化种植布局以海拔和等高线布局农业生产力,形成“高半山中药材、干果类经济作物种植,中半山生态养殖、茶叶种植,河谷地带蔬菜、菌类种植”的垂直梯次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农业综合产出。

(二)聚焦品牌,打造优势特色农业

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生产要素整合与行业合作,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开展品牌营销,拓宽旅游捆绑、农展会等多元渠道,进行特色品牌农产品的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升“平武绿茶”“平武果梅”“平武天麻”“平武中蜂”等品牌及系列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带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积极申报平武天麻、蜂蜜、绿茶等优质农特产品为“四川名牌产品”。“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打造2-3个具有平武地方特色、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品牌。

提升质量保障。推行更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持续生态信息农业创新,强化监测体系、可追溯体系、诚信体系、认证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信息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有机绿色食品比重;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创成“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三)农旅结合,打造旅游休闲农业

以农业资源为根本,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坚持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示范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四个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旅结合发展。以清漪江流域旅游观光产业带、老河沟流域高效农业产业带为载体,组织实施花卉、庄园、果梅、樱桃采摘基地等项目,创新发展具有平武特色的农家乐、聚土地-私家庄园、特色民族村寨、观光农业园等旅游休闲农业业态,促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旅无缝对接。

专栏5-4重点旅游休闲农业

农家乐。以农户个体为基本经营主体,利用自有农家庭院、自产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在县城、清漪江流域、涪江六峡、王朗风景区开办家庭农庄、采摘篱园、渔家乐等新型农家乐。

聚土地-私家庄园。打造集农耕特色、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私家庄园,集合休闲度假、餐饮住宿、娱乐科普、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创新农村经营模式,利用阿里巴巴聚土地模式打造私家茶园、私家菜园、私家农庄、私家花园、私家园林等多种模式的“私家庄园”。

特色民族村寨。以古村落的保护传承为载体,重点打造走马羌寨、老河沟、白马藏族等特色民俗村寨,在清漪江流域建设“羌文化主题村寨”,在白马王朗建设“白马风情主题村寨”,在泗耳建设“泗耳藏乡农家乐”。

观光农业园。以规模化的林果种植为基础,强化农业的景观性和趣味性。重点建设平通万亩梅园、响岩万亩桃园、清漪江千亩茶园、高村百里梯田油菜花海,根据四时节庆,规划多样的节庆活动,建设集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的观光农业园。

(四)发展电商,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依托平武优势农业资源,以“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民生改善”为目标,借力“互联网+”发展热潮,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村电商的县域全覆盖,力争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光纤入户、无线网络和功能性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通信基础设施水平。二是加强电商物流配套建设。加快推动快递业、邮政系统和干线运输的横向联盟,鼓励扶持快递、城市配送、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提高配送网络的城乡服务能力和农村覆盖面。

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引导,设计“平武县农村电商规范化”的通用建设标准体系,在县平台层面建立统一的政策资讯平台、电商培训平台、品牌展示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统计分析管理平台等,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管理咨询+其他增值业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体系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

强化农村电商人才体系与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电商人才吸纳和选拔机制,依托县域与省市院校资源,建立合作平台,定向培养急需的电商人才,加强对意向电商群体的针对性基础培训与模拟实训;重视县域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平台集聚作用,以低成本、免费入驻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创业入园,增强平武发展农村电商智力支撑。培育农村电商专业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以设计摄影、客服托管、营销推广、代运营等为支撑的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态,不断优化农村电商产业生态链。

(五)多元发力,积极拓宽流通渠道

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立足县域,面向绵阳,辐射四川,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综合实施“节会促销、网络营销、企业保销、农户自销”营销战略。积极推进生态信息农业的产供销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建立“销售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态农产品产供销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订单农业、集团采购和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方式,畅通定点购买、单位定制、网络销售等渠道,推广“农超、农校、农社对接”销售,建好生态农产品销售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建设现代农业物流体系“龙古同城”为契机,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以古城为中心,以平通和南坝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布局,古城建成农特产品加工仓储区;平通依托良好区位,建立农产品集散中心;南坝建设农产品及深加工品的贸易区。强化配套,加快道路交通、重要物流疏散及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提高村组与农业基地的互联互通能力,形成多元化联运有效衔接的现代物流集疏运体系及配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社会专业化水平。鼓励扶持本地的个体运输户组建民营物流企业,促进县域现代农业物流产业整体提升。

(六)强化支撑,加快组织与技术建设

加快新型经营组织建设。政府加大宣传引导,普及专业合作社基础知识,充分调动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加快整合现有合作社资源,确定动态化扶优目录,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管理、技术、信息、融资、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推动合作社优质规范发展,充分发挥领军合作社的示范作用。

加快培育龙头,创新多元经营模式。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强化茶叶、天麻、乌梅、大红公鸡等优质农产品带动作用,扶持壮大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参与,建立协会组织,加强技术培训。综合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专业合作联盟,促进生态信息农业提质增效。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农业专合组织或行业协会覆盖全县80%的农村地区。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农业创收增收为目标,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开展农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农业信息科技培训,免费实施农户科技培训工程,重点讲授农产品保品质、食品安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知识,提高农户科技素质。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

三、做强园区,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坚持“高端引领、绿色能源、产城一体”的原则,落实工业强县战略,构建“一园三区”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水电、矿产品加工,重点培育农特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提质、高端产业成规模,形成飞地园区与平武经济发展互动的产业格局,构建园区经济增长极。

(一)优化布局,构建“一园三区” 

遵循“优势产业集群化、园区建设城市化”的理念,以引进支撑性大项目为手段,推进河北-平武工业园的运营与完善;秉承绿色、环保、可持续目标,加强南坝资源型工业集中区和水晶-土城资源型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完善;立足农特产品优势及区位优势,积极推动龙安-古城区域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工业集中区。

 

 

 

 

 

 

 

 

 

(二)创新理念,飞地跨越发展

项目带动,打造产业集群。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指引,结合四川省工业7+3”发展文件精神,以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以天津力神公司动力电池项目与西部控股新材料项目为引领,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园区。

完善配套,产城一体发展“低碳、绿色、品牌、特色”为理念,全面完成园区路网建设、河流整治,带动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的整体功能。建立园区入驻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手续代办、业务咨询、金融服务、员工招聘与培训等综合一站式服务。完善园区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具有工业、商业、居住等复合功能的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打造宜商宜学宜居的新型工业园区。

联动发展,飞地平武共融坚持“工农互促共融”发展,发挥好河北平武工业园对平武县的就业扶贫、对外开放、农特产品定向销售等的带动作用;发挥平武腹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休闲养生优势,为河北-平武工业园员工提供休闲养生后花园,促进飞地工业园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

(三)低碳绿色,升级县内工业

“三区”为平台,深化循环经济理念,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县内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振兴。

老工业集中区加速转型提质。南坝、水晶-土城工业集中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开发、盘活用好锰矿等优势资源,以消纳富余电量为推动,以矿产资源开发新技术引入为支撑,推进电-矿高载能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关停并转低产能限制性矿产业,稳妥引进无机硅电冶、电极箔等低污染的产业项目,探索工矿体验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尽快实现优质产能的规模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产业链条的全流程化。

新工业集中区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启动建设龙安-古城农产品深加工工业集中区,立足平武绿茶、平武核桃、平武天麻、平武厚朴等优质品牌农产品资源,重点推进茶叶、核桃、中药材、鲜果饮料及果酒等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生物制药发展,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坚持科学论证、生态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广水电、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使用。积极探索涪江上游水电综合开发模式,加强水电增容挖潜,适度建设水电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涪江干流一库两级水电站。同时,以水电建设为契机,强势推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水电开发与旅游业提质增效紧密结合,统筹水电开发、旅游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专栏5-5“十三五”重点工业项目

河北-平武工业园。完成园区部分道路、防洪体系、商业地产等基础配套建设;完成天津力神锂离子动力电池西南生产基地项目、汽车冲压件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1万吨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及3亿Ah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年产12000平方米锂电池隔膜生产项目及新能源汽车销售、租赁及维护项目等的建设。

平武县内。重点完成电网改造工程、南坝与土城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电力消纳电冶与电烧结项目、1000吨方便蕨根粉丝加工项目、年产1500吨边销茶加工项目、厚朴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建设。

、绿色低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结合平武实际,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省级山区经济强县的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不断推动环保项目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发挥平武“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平武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互动的新路径。

(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探索生态补偿的有效发展机制,争得更多示范资金扶持和生态经济发展机会。继续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争取国家生态公益林提高补偿标准,争取国家生态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生态补偿和管理的组织领导,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加快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达标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加大财税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和专项资金管理。建立专门的生态补偿资金申请、管理和分派小组,借助市场运作用足用活生态补偿基金,积极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健全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规划,积极倡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大力推进“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四大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快构建涪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把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生态承载力之内。加快王朗、雪宝顶、小河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快荒山造林绿化的进度和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新一轮的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支持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建设。借助航拍遥感数据解译和GIS分析技术对生态敏感地区进行重点动态监测和应急管理,提高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技术水平。

(二)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强调发展效益统一

加快涪江、火溪河、磨刀河、清漪江、虎牙河等流域水环境治理。适度开展小流域治理和河道清理整治工作,严控水晶、阔达等涪江上游地区的水环境污染扩散和治理,提高涪江、火溪河、平通河及其它重要河流的防洪标准和护岸工程建设;科学设计河道疏浚清淤方案,提升江河堤防工程设防等级。进一步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办法,严禁滥采乱挖。加强江河水质断面监控,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加快涪江流域及四大沟域的植被恢复,有机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争取以电代燃整县推进项目,协调好涪江上游两岸景观整治与沿河开发,火溪河、磨刀河、清漪江等沟域的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整顿和规范矿产业开发秩序,严厉打击私挖滥采等违法行为,强化涪江流域项目建设和水电矿产开发的规范管理和环境评价监测监控。

(三)重视生活污染控制,做好城乡环保统筹

完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及配套。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管网先行,实现各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强县城、水晶、高村等区域垃圾管理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有重点地将环卫设施设备、乡镇垃圾处理配套辐射周边,加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发展旅游大巴、观光巴士、城乡公交、城市公交等便利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公众乘坐公交出行。实行机动车环保管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快实施城镇绿化工程,结合小集镇建设、生态移民、住房改造和生态旅游等建设,合理调整乡镇、村镇建设布局,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镇村和中心社区集中,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及其扩散。加快实施乡村绿色家园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组织社区居民和乡村农民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和“生态文明村镇”的建设活动,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村社区的居住环境。强化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控制,严格建设施工工地扬尘监管,强化城市道路扬尘防治。

(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秉承“防灾重于救灾”理念,将防灾安全关口前移。借鉴日本、韩国等山地发达国家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经验,加强平武县城及各乡镇场镇综合防灾规划建设,增加城镇场镇避灾广场、疏散场地、紧急避难点等防灾开敞空间的设置。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深入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对山体滑坡、山体坍塌及夏季泥石流等的防治,强化县城消防指挥中心和古城、南坝、水晶和豆叩等重要城镇消防站建设,强化山区道路护栏建设、危险路段指示警示建设和响岩水上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强地震和气象的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能力3大体系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推进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备灾救灾水平,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增强防灾减灾、减灾赈灾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培训,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水平,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活动,深入挖掘独具平武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大力培育各民族的生态文化。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推进“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社区”、“绿色供应链”等的创建和建设,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公益”事业,承担企业环保责任,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层次和观念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做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工作,形成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社会氛围。

专栏5-6 “十三五”重点生态项目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平武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平武县退耕还林二期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水晶垃圾处理填埋场、平武县城区垃圾处理工程二期、老河沟珍稀植物园暨川西北国家珍惜植物基因库项目、县城及培江两岸防洪堤坝建设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平武县消防管理站、平武县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平武县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水环境监测自动站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检测处置能力建设、平武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等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

五、三网融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抢抓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两大战略带动的基建投资机遇,围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目标,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财政资金和信贷支持,保障重大项目实施。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总体思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和项目投资,完善县域交通网络体系,建成以绵九、广平高速公路为主轴,层次分明、功能齐全、四通八达的公路主骨架网。到2020年,实现全县2条高速、2条国道、4条省道过境,北川、江油、松潘、青川等相邻县8条以上出口公路联通,全县25个乡镇实现道路黑色化,248个建制村通村路全部通畅,路面全部实现硬化。确保完成绵阳市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目标任务。

完善外部通道建设。以广平高速、绵九高速为依托,密切与成都、九寨沟、广元等周边主要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的联系,增强向北出川和向西旅游客流的集疏运能力。推动平武机场的规划建设,结合通航旅游需求建设停机点和开通旅游航班。做好九黄旅游协同化提升,提高中心城区与南部乡镇的通达条件,确保现有九环线平武过境通畅,增加线路选择,吸引过境游客驻留。

完善内部通道建设。加快水田、坝子、平南等乡镇之间的交通联络网路建设,完善城市内部交通通道建设,构建快慢分异、城乡贯通的道路系统。加快农村道路和乡镇客运站专项建设,确保各乡镇的交通快速可达。

专栏5-7“十三五”时期交通重点项目

实施产业基地道路、旅游道路建设,配合协调做好绵九、广平高速征地拆迁、要素保障等工作,争取“十三五”期间两条高速全部建成。

实施G247南坝至县城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煽水路平武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G247平武县城至白马段整治提升工程、G543青川界至南坝二级公路改建工程、S126土城至松潘界公路改建工程、S301线平武段改建工程(铁笼堡至松潘界)、Y703平平路改建工程、Y706古水陆改建工程、Y708木虎路改建工程、Y701响岩至江油厚坝公路新改建工程、坝子至水田公路改建工程等一批重点干线公路项目。

规划实施大桥至锁江、黄羊至白马、白马至甘肃铁楼乡、豆叩至北川等联网公路项目。

启动平武通用航空机场建设。

(二)加强城乡能源设施建设

完善电网结构,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以电代燃整县推进项目、着力实施平武县风电场项目,积极落实充电网络建设项目。加快华能涪江干流水电开发,强力推进虎牙、土城等二级电站建设,做好小坪子、高坪铺等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加快线路配网、线路改农网、变电站技改等改造项目,推进白马等地的变电站线路、送变电、输变电新建工程建设。

完善城区燃气管网,积极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推动实施龙安镇CNG加气站等迁址工程。配合天友国际集团在王朗白马风景区的项目,在白马乡新建LNGL-CNG加气站及LNG储配气化站。在全县实施多个天然气管输建设工程,新建管道、配气站、场镇管网及配套设施。

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四改”工程,到2020年,力争中心村和聚居点做到全部通电、通天然气。

专栏5-8“十三五”时期能源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实施以电代燃整县推进项目、平武县风电场项目,小坪子、高坪铺、平通河、黑水沟等电站项目,土城河3-7级电站项目;龙安镇10kv及以下线路配网改造工程,全县10kv及以下线路改农网改造工程,白马110kv~白马35kv线路新建工程,平武县35kv变电站技改工程,刀切家及盐井垭35kv送变电工程,龙安经白马至顺河110kv输变电等新建工程;覆盖平武县全境的充电网络建设工程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平武县王朗白马天然气供气工程项目、县城至水晶镇等天然气管输建设工程,龙安镇配气站及CNG加气站迁址工程等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着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灌溉渠道、灌溉塘、地头水渠和小型提灌站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增恢复灌面2万亩。加强山坪塘整治、地头水渠等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渠系、管网等引水工程。

继续加强防洪、水土流失及流域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国家防洪标准,推进涪江、磨刀河、里家河、苏家河等流域的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完善平武县河流防洪体系。加快推进坡耕地集中、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乡镇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十三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4平方公里。开展清漪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大力实施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加大县城供水水源保护力度,改善供水设施,确保100%安全供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院落饮用水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力争中心村和聚居点做到全部通自来水。建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基金,全面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工作,构建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良性机制。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域公共信息系统服务体系,建立广覆盖、便捷高效的通讯网络。优化升级固定电话网络,实施城镇、中心村和工业园区的固定电话适装能力、移动电话配备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建设。加快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平台建设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社区、酒店、企事业单位的模拟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增加节目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加快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交互式应用。

大力推进光纤宽带建设,加快网络光纤化改造,全面实施光纤入户工程,2020年,通过光纤、4G等通信手段实现中心村和聚居点全部通光纤电视、行政村100%通宽带,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以上。开展热点场所和公共服务区的Wi-Fi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应用,提升互联网终端接入能力,全面推进农业、金融、商贸、教育、卫生等行业和社会事业的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数据标准,搭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开展“信息惠农”,探索建立农业信息公共平台,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六、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镇化

在以城带乡、以乡带村、沟域发展、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下,调整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打造“一心四核、四域五片”城镇发展格局,形成以龙古同城发展为核心,以及水晶、白马、南坝、平通四个重要节点为支撑的区域带动发展极核。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平武县“以城带乡,特色发展”的大框架;依托精品旅游城区建设、四大特色沟域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新老城区、乡镇场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结合美丽新村、特色村寨的打造,推进四川省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和绵阳市转型发展先行区的建设。

(一)推动精品旅游城区建设

彰显文化品质。提升“中国报恩城”品牌,弘扬报恩文化的内涵,打造具有平武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加大对老城区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以龙安镇为中心,做强平武古镇,打造明清风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与展示体系,构建县域历史文化、土司文化、报恩文化、红色文化等发展的中心极核。

加快旧城区改造。启动实施老城区拆迁改造,推动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规划实施,改善旧城区供水供电、排水排污、公共交通、信息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对旧城区开放空间的建设和管理,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稳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完善新城区配套。实施新城区的市政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做好职住平衡的人口城镇化规划设计,完善新城区交通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休闲绿地系统、应急避难系统、综合管廊系统、社区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综合配套的规划完善,精心打造现代、绿色、便捷、智能的高品质新城区形象,为承接和转化高端旅游提供支撑。

推动龙古同城。做好龙古同城的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古城在航空、高速等方面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县域交通枢纽作用,为平武县精品城区和精品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强化平武中心城区商贸流通、旅游集散、现代服务的城市功能,更好地承接九黄旅游客源,注重围绕游客的需求,做好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和旅游要素的生产服务保障。

(二)依托特色沟域带动城乡发展

结合“一心四核”城镇节点与四大沟域产业发展特点,以四大沟域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构建集约发展、布局合理、功能错位的城镇发展体系,有效推进城乡经济与沟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完善城镇发展配套。推进“一心四核”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公共事业配套,突出南坝、水晶、平通、白马在县内东西南北各片区域的仓储物流、商贸流通、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四个城镇发展极核的区域带动作用。

促进沟域要素流通。依托清漪江、磨刀河、虎牙河、火溪河四大特色沟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现代生态农业,以农副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拉动沟域内相关乡镇的产业要素聚集。促进沟域内外城镇城乡之间的商品、物质、资源、客货、信息等要素流通,提高沟域核心城镇与沟域经济单元乡镇的通达条件。建设以重点乡镇为区域节点、以特色沟域为经济单元,以点带面、以线穿面、点线面共同驱动的沟域经济和城镇片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实现“一沟域一特色”。火溪河沟域以白马王朗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王朗高端生态旅游、白马民俗风情旅游为核心,带动白马、木座、木皮等乡镇的发展;清漪江沟域以平通、豆叩的羌文化特色旅游、茶叶青梅等特色产品、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大印、水田、平南、徐塘、锁江等乡镇的发展;磨刀河沟域以古城、高村的客货物流集散、乡村度假旅游、生态定制农业为核心,带动坝子、响岩、水观及老河沟流域的发展;虎牙泗耳沟域以水晶、虎牙、泗耳等的商贸和物资集散、科考探险、自然观光、农副产品加工等带动黄羊、阔达、大桥、旧堡等乡镇的发展。建设工业集中区发展、三国文化旅游及官帽山景区开发推动响岩、南坝、坝子等沟域周围乡镇的特色发展。

(三)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以幸福美丽新村综合实验区的产村相融发展、农村发展配套建设为契机,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注重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提升、村落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等攻坚行动,促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新型村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位一体”融合发展。

推进实验示范建设。以清漪江、火溪河、磨刀河流域幸福美丽新村综合实验区和虎牙河、阔达乡等地区的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火溪河流域重点以白马王朗旅游度假区的高端生态旅游、白马民俗风情旅游为带动,探索村企共建共赢发展模式,争取旅游产业品牌化转型;清漪江流域以雪宝顶茶业集团、香叶尖、羌绣产业园、青川光源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磨刀河流域以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定制农业。

推动产村相融发展。大力推动幸福美丽新村综合实验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藏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以藏羌文化为特色的文旅产业;依托农业优势,大力发展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农旅产业;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林旅产业。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建设生态旅游体验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在各大沟域和综合实验区借助高端生态旅游、藏羌民俗旅游、乡村度假旅游及农特产品加工、生态定制农业、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完善农村发展配套。适度开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大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优先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推动国家级生态镇的创建和实施工作,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边远农村地区用水用电排水排污建设的顺利开展。继续开展实施农村“三建四改”工程及中心村、聚居点的“五通”工程,加快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优化服务功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继续推动“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试点工作,丰富农村社区活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幸福美丽新村的资金配套,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环境治理、旧村改造、新村改扩建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内容。

全面完成新村建设历史性任务。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00个,建成传统古村落30个。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改造、新建、保护等各种形式的新村建设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达到200-300平方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达到100%

(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建设旅游县城,培育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义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专栏5-9“十三五”时期城乡发展重点项目

城镇发展项目:城区居民安置点道路管网建设、县城新区雨污支管建设项目、县城大报恩项目、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二期)、平武县城风貌塑造项目、平武县非物质传习所项目等。

乡村发展项目:建制乡镇供水管网、建制乡镇供气管网、建制乡镇生态信息农业建设、16个民族乡镇太阳能建设项目、平武县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平武县村村通、村村响、户户通及运维项目、平武县乡村清洁工程项目、平武县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平武县磨刀河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平武县乡镇文化站规范化建设项目、平武县73个贫困村村内小型公共公益性建设项目、平武县182个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平武县农村户用沼汽池建设。

七、决战决胜,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推动实验区示范和特色产业扶贫,精准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突出问题,创新扶贫脱贫工作体制机制,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争取到2018年,率先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实现贫困县和7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实现贫困群众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8300元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

(一)实施“五个一批”,推动精准扶贫

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于7560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实现稳定脱贫。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于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或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成本高的地方居住的82256人,到2018年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的4200个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继续落实对残疾人扶贫对象实行生活费补贴,确保其年收入达到省定贫困线标准。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在自愿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特困老年人实行集中供养。将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并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标准差距。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7740个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通过医疗救助进行扶贫脱贫。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加强医疗保险,加强贫困户、残疾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完善临时生活救助机制。

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对于因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致贫的灾区贫困人口,优先推进住房重建,加快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灾区迅速恢复生产。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要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避灾搬迁。

(二)推动实验区示范和特色产业扶贫

以幸福美丽新村综合实验区建设为示范,探索扶贫开发攻坚特色道路。加快火溪河、清漪江、老河沟3个幸福美丽新村综合实验区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分类指导,用好3+10”政策组合拳,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提升、村落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完善等攻坚行动,将3个实验区建成全县扶贫开发攻坚典范。到2020年,实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在2014年基础上“翻一番”,在全县率先进入小康,带动全县全面实现小康。

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民族品牌。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走好极具平武山区特色的旅游富民之路。以白马王朗5A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带动白马、木座、木皮3个藏族乡群众2017年率先迈入小康。在清漪江流域大力发展茶、梅、中药材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带动羌族群众快速增收致富。强化虎牙旅游资源招商引资,带动虎牙片区藏族群众快速致富。

以特色农业发展为基础,激发扶贫开发攻坚产业活力。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等山区特色农业,力争建成45个亿元产值农业产业。全面推进生态信息农业建设,以虎牙上游、平通牛飞、高村民主为试点,支持发展优质生态猪肉、野生蜂蜜、道地中药材等生态农产品,积极探索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模式,力争形成35个定制农产品品牌,探索定制农业富民新路。加快推进农村“多权同确”,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民生及生态扶贫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民族地区发展项目资金,着力加强通组通户道路、桥涵建设。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太阳能推广、院落饮用水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贫困村供电设施落后等问题,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全面完成贫困村宽带网建设,实施电商扶贫工程。

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等惠民政策,切实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和高校新生资助工作。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确保村卫生站和乡村医生全覆盖,积极落实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基本药物补助等政策。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推进文化事业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全力争取财政转移支付,优先支持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地质灾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推进贫困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农户改厕、村庄绿化工程,支持贫困地区山、水、田、林、路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四)创新扶贫脱贫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和绩效考评机制落实“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建立“贫困村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明确“脱贫”标准,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把扶贫成效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定期对行业扶贫、干部驻村和帮扶贫困户等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和考核。

强化多元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额度和行业项目资金。用好扶贫特惠金融产品及银行相关发债和贷款政策。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支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合作。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投资收益扶贫、理财收益扶贫等资产扶贫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确保县级新增财力重点用于扶贫开发。保障扶贫开发用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向贫困县倾斜。开展阳光扶贫,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制度。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做好定点对口帮扶工作,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帮扶规划,协助做好省、市定点对口帮扶单位到县、到贫困村挂职和蹲点扶贫。鼓励、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采取定向、包干等方式参与扶贫。搭建信息平台,探索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培育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自发自愿参与扶贫。

八、强化民生,着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点,以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底线,大力构建“和谐平武”,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基层服务平台,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增强公共服务水平。

(一)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加大硬件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教师周转房,改善办学条件。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强化软件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基础教育与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多元协调发展机制。实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计划,推行县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道德水平,通过“国培计划”、“省培项目”等培训体系,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注重做好年轻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打造一批优秀名师。深化新课程及高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二)积极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加强卫生计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计生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系架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构建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以突出建设一个“龙头”(县人民医院)、两个“特色”(中医中药产业、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着力发展四个“中心”(水晶、南坝、豆叩、平通四个区域卫生计生分中心),努力建设四个“重点”(锁江、坝子、高村、土城四个重点乡镇卫生院)为目标,加强社会资本办医,夯实县、乡、村三级医疗、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体系。

强化卫生计生服务保障。健全医疗保险、基本药物两项保障制度,做好卫生计生精准扶贫工作。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和大型医疗设备投入力度,继续积极争取和实施中央投资的卫生计生项目。加大影像检验中心、健康促进中心、急诊急救中心、信息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武县第二人民医院等重点专科(院)建设力度。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村卫生计生服务站人员保障机制。到“十三五”期末,全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全县。

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及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三五”期末,全县总人口达18.8万人以上,出生率达8.9‰,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0%

(三)繁荣发展社会文体事业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构建以县、乡、村三级为支撑,适应平武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县城图书馆、文化馆、民俗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非遗传习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休闲广场等硬件设施,提高专业化管理人员水平。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积极创建数字档案室工作。

加强特色文化传承。积极挖掘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原生态文化保护,重点保护和弘扬藏(含白马)、羌、回等民族文化,加大土司文化和藏羌文化的特色打造,申报建立中国白马氏民俗文化之乡。继续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双语示范工程,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加强苏维埃遗址等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快打造平武文化品牌,开展大型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注重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形成文化事业繁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

加强历史遗迹保护。启动覆盖平武全县所有乡镇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加快龙安镇王玺故居恢复和保护工程,重点加强对报恩寺博物馆修缮和保护工作,做好报恩寺消防安全通道拓展工程,落实明代古城墙北山段修缮保护工程等,强化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系统性保护。

加强地方史志事业发展。全面完成续修《平武县志》编纂出版任务,规范《平武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继续开展乡镇志(名村志)、部门志(企事业单位志)及各种专门志编纂出版工作。推进地方志馆建设,做好地方志资料收藏、展示和开发利用。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和平武地情信息网。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修建配套体育场地,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健全体育组织网络。积极推进学校阳光体育和“三大球”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四)大力完善就业社保体系

大力促进就业。积极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加强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力度,培养符合平武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队伍。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免息贷款、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毕业大学生、失业人员等社会主体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应保尽保。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推动民政领域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以贫困群众、特困群众、特殊困难群体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残疾人等专项福利政策落实,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确保应补尽补。统筹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和保障标准,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九、依法治县,全面深化改革

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政、民、企多元融合,加快各项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激发平武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新动力。

(一)加快法治平武建设进程

坚持依法执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大清单制度,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和明细化。全面落实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绩效管理,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加强民主决策,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等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完善村(居)民民主监督制度,推行党代表询问制和提案制,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强化审计监督,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健全司法体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着力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公、检、法、司相互配合与制约的体制机制。推进严格司法,强化司法职责,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坚持司法为民,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推进严格执法。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不逾越的观念,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守法治精神,加强制度约束,增强公开运行,主动接受监督。合理配置综合执法力量,构建新型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

深化普法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七五”普法等系列教育,加强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突出机关、行政执法人员等的分级分层教育,扎实开展骨干培训、巡回宣讲、知识竞赛及案例剖析等活动,全面提升依法执政水平。

(二)深化多领域改革创新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强化金融主管部门职能,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加快探索建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稳妥推进PPP模式,强化PPP模式政策指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建设、城镇开发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PPP项目库及引导基金,选择性在道路、燃气、垃圾处理、养老设施等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开展试点。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建立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机制,探索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综合政府购买、特许经营、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规划统筹和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县域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统筹配置水平,缩小不同地区在基本公共资源配置、社会保障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距。

深化科技创新支撑。优化创新顶层设计,聚焦县域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大科技、科普创新的财政投入,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坚持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加快民生改善。

(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巩固开放合作发展理念,构建开放发展的良好机制环境。

全方位提升招商服务。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代办服务、项目跟踪、考核评价和企业退出机制。完善驻外招商机构建设,搭建开放合作载体,放宽外商投资条件。以飞地产业园建设为延伸,突出产业链招商,创新招商方法,积极对接发达地区,科学选择性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入驻园区。

加快探索特色熊猫外交。加大“大熊猫第一县”营销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组织的交流互动,积极对接国内外高等院所、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扩大平武的国内外知名度,为更多领域的合作蓄势。

第六章 规划保障

党的领导是推进平武跨越发展、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统筹调控,强化落实规划分工,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保障各项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创新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强化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决贯彻“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和“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改进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激励领导干部改革创新,调动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加重视机关党的建设,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大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迈向全面小康。

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职责权限,合理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职能和工作职责。严厉整治干部“四风”问题,巩固“两个责任”改革试点,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统筹综合配套调控

强化政策导向。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

推进重大项目。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社会民生、现代农业、特色旅游、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统筹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设计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划、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参与。

三、强化规划分工落实

完善规划体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本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县级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要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特别是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分解目标任务。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

四、严格实施监督评估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依法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延伸开展年度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跟踪和效果分析,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建立发展规划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机制,重点加强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规划实施列入政府督查考核,与部门工作绩效挂钩。

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名词解释

14245”空间格局:“一心四核、两轴带动、四域互动、五片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格局。

一心:龙安镇古城镇同城发展的核心。

四核:依托水晶、白马、南坝、平通四个重要节点乡镇构成的区域带动发展极核。

两轴:串联“一心四核”发展的南北发展轴和东西发展轴。南北发展轴指南北贯穿平武县域的205国道,从北向南依次穿过白马王朗-木座-木皮-龙安,然后直接南下经过水田-平南,最后到达平武南大门平通镇;东西发展轴指从东向西贯穿南坝-坝子-高村-龙安-阔达-水晶等乡镇的东西通道。

四域:清漪江、磨刀河、虎牙河、火溪河四大特色沟域。

五片:在“一心四核、四域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中心片区、北部片区、南部片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五大城镇发展片区。

龙古同城:平武县龙安镇与古城镇的同城发展和一体化建设。

农业“四片多基地”:“四片”即东部的现代农业发展区,南部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区,西部的以林下种养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农业发展区,北部的高山生态农业区;“多基地”则依托各乡镇种植养殖优势,形成茶叶、核桃、中药材、畜牧、中蜂、魔芋和蔬菜等多个特色基地。

工业“一园三区”:河北-平武工业园、南坝资源型工业集中区、水晶-土城资源型工业集中区、龙安-古城农产品深加工工业集中区。

“三建四改”工程: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的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程。

“五通”工程: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的通自来水、通电、通天然气、通光迁电视、通宽带网络工程。

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的村级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

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

3+10”政策组合拳:20157月的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其中,3 是指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及全会作出的《决定》,10”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扶贫、教育与就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计生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和财政金融扶贫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

多权同确:2014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提出在具体工作上,强调以县为单位统筹农村各类产权“多权同确”,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类”残疾儿童: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

“三大球”活动:足球、篮球和排球活动。

“六个重视选用”导向:重视选用信念坚定、与党同心,政治上过硬的干部;重视选用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能打开工作局面,改革创新意识强的干部;重视选用敢于担当,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经得住考验的干部;重视选用务实肯干,长期扎根一线、甘于奉献,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重视选用真心为民,对群众有感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重视选用清正廉洁,品行端正,能够守得住底线的干部。

 “六个坚决不能用”原则:对政治上不过硬,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的,坚决不能用;廉政上过不了关,问题反映比较多又没有查清楚的,坚决不能用;作风上依然我行我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顶风违纪的,坚决不能用;热衷搞人身依附,抱大树攀高枝,慷国家之慨搞利益输送的,坚决不能用;拉帮结伙、请客送礼搞“勾兑”,拉票贿选的,坚决不能用;为官不为,不敢担责、不愿干事的,坚决不能用。

“六个坚决调整”要求:对违反政治纪律,落实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坚决调整;对违反民主集中制,不按程序和制度办事,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坚决调整;对班子严重不团结、软弱涣散的,要坚决调整;对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临阵退缩、不敢担当,回避矛盾、处置失当,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坚决调整;对不适应新常态要求,不依法办事、不正确履职尽责,为官不为、庸懒散浮拖严重的,要坚决调整;对任期内对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不到位,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从严治吏不力,导致本地、本部门(单位)多次出现干部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要坚决调整。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两个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