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平武要闻

红军精神代代传 激励羌乡儿女勇向前

2021-07-29 10:41文章来源: 新闻中心
字体:【    】 打印

平南县苏维埃旧址

采访地点:

平武县平通羌族乡的川陕省平南县苏维埃旧址

红色记忆:

1935年4月,红军进入平武后,为了保证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红色新区的贯彻执行,建立了中共平南县委。4月21日,红军在龙凤场建立平南县苏维埃。4月30日,平南县苏维埃治地迁至三圣庙(今平武县平通羌族乡)。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支援前线的宣传工作,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带动群众走上革命道路。三圣庙成为平武南部以及北川北部的红色革命中心。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任露潇 胥江 文/图

“老师们经常给我们讲红军的故事。”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四年级学生李瑜豆蔓说,她一定会认真读书,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和平南县苏维埃旧址仅一墙之隔。

在平武南大门的崇山峻岭中,一处充满红色文化气息的苏维埃旧址让参观者叹为观止。86年前,红军在这里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平南县苏维埃。政权指挥部建在当地的三圣庙,一项项从此地发出的革命政令得到了群众的热切拥护,当地百姓踊跃参加红军干革命。为感念红军的功绩,当地百姓还特将当地的一座松桥改名为“红军桥”。历经八十余载岁月洗礼,红军精神在这里传承发扬。

历史悠久

红色印记处处可见

“苏维埃是工农兵士穷人的政权”“穷人万代翻身抬头”……来到三圣庙游览的游客无不为这里遍布的红色革命标语所动容。

三圣庙原由门楼、前殿、后殿及左右两侧的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川清代穿斗式寺庙建筑,现仅存门楼。据文物工作者推测,平通羌族乡本是羌族聚居区,羌人本有白石崇拜的习俗,后来借鉴、吸收了汉族寺庙的形式,将羌族的白石崇拜借用汉族的寺庙形式表现出来。一处本平常的寺庙,却因为红军的到来变成了红色政权的枢纽。

1935年4月,红军进入平武后,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共建立了中共平南县委以及平武县、平南县2个县级苏维埃、1个回族苏维埃、19个乡苏维埃、97个村苏维埃,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595人。

1935年4月21日,红军在龙凤场建立平南县苏维埃政权,甘溪、桂溪、陈家坝、东溪、安溪、贯岭等地都派代表参加成立大会。因为以上大部分地区当时属平武县南部辖区,所以取名平南县苏维埃。4月30日,平南县苏维埃治地迁至三圣庙。5月12日,平南县苏维埃在三圣庙的火神庙坝子召开成立大会,有2000多人参加,盛况空前。1935年4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来到了平通羌族乡。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支援前线的宣传工作,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带动群众走上革命道路。三圣庙一度成为平武南部以及北川北部的红色革命中心。

红军陆续撤至涪江西岸后,三圣庙成为平南县苏维埃的行政中心,中共平南县委和平南县苏维埃机关都设在这里。

红军后代刘子清经常给来这里学习的人讲解红军战斗事迹。他说,红军在平通羌族乡停驻的50余天期间,跟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亲民、爱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当地百姓将松桥改名为“红军桥”,以牢记红军的功绩。红军战略转移后,反动势力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屠杀,遇害的革命群众被集中掩埋在三圣庙的后山上。眼瞅着红军留下的红色碑牌面临被损毁的危险,当地群众悄悄将红色标语用黄泥覆盖藏于庙宇的墙内。

如今,三圣庙院内,郁郁葱葱的古紫荆树和古桂花树参天耸立,见证着曾经辉煌的过往和现在平静祥和的岁月。

价值珍贵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刘子清认为,平南县苏维埃旧址是古建筑及红色文化的特殊融合体,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记者看到,整个古建筑上有技艺精湛的镂刻以及飞天神女的彩绘等。特别是门楼顶部的一对雕塑,虽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难掩其光辉。该建筑历经了三次大地震依旧完好无损。再看红军桥,整个桥底部由14根楠木构成,每根楠木重达4吨。在运输工具不怎么发达的100多年前,当地群众将这些楠木运送至此并

修建起大桥,其难度可想而知。2005年,西南科大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将此处列为社会实践基地,为研究文物价值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为苏维埃旧址,这里最大的价值莫过于红色文化的挖掘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打造。红军留下的碑刻遗迹,让后来者回忆起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使得大家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已将三圣庙作为党性教育基地,平武县也一直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刘子清说,10多年来,他给各界干部群众义务讲解累计超过1000次。

“红星闪闪,浸润童心。”2014年,平南中心小学被授予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称号,成为全县唯一的红军小学。学校设立了陈列馆,陈列着党和红军在平武的许多战斗资料。学校还专门编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课外读本《红色平南》,介绍红军的革命故事,教育孩子们赓续红色血脉,勤学成才,长大后报效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传承发扬

红军精神感召后人

16年前,刘子清看准家乡秀丽的山水,率先创办了全乡第一家农家乐。到平南苏维埃旧址参观的游客多在此处就餐,生意逐渐兴隆。刘子清在用工以及销售土特产方面十分注重对困难群众的帮和带。脱贫户雍光菊就是受益者之一。据了解,雍光菊每月包吃包住可拿近2000元工资,自家栽种的蔬菜等也可以拿到农家乐来销售。在刘子清的带动下,当地农家乐已达10余家,当地百姓加入致富增收队伍。

随着平武全域旅游战略的深入推进,平南苏维埃旧址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平武报恩文旅小城等三个项目正在陆续打造。其中,规划建设平南羌族乡红色旅游区,围绕“红色平南·康养羌乡”的发展定位,确定了以川陕省平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旅游景区为中心,打造红色文化集中展示区域,再向周边辐射的功能布局与提升思路。建成后,项目以现有森林资源、农业设施为基础发展平南特色乡村生态文明,构成集乡村记忆、特色农产主题民宿、食养康体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平武乡村生态旅游名片。

在平通羌族乡当地群众看来,未来的文旅小城必定将与红色文化相融合。文旅景区建成后,加上前期的重点打造,苏维埃旧址是一个看点,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待九绵高速修通后,交通的便利将极大地带动沿线百姓致富增收,红色文化这张名片也将越来越响亮!”刘子清说。

记者手记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先辈

翻看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红军在平武》发现,在1935年前,平武县境内没有党员进行活动,更没有党的组织机构。

长夜漫漫,终有尽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川西北,挺进平武,正式写下党组织建设的第一页,点燃了革命火种,数千名平武子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留下了为崇高理想奋勇向前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

这是平武历史上的大事件。平武的历史在风雨飘摇中翻开了惊天动地的新篇章。

走在经历过沧桑岁月的旧址,看着一块块镌刻着宣传标语的石板,仿佛历史又回到了红军当年一锤一凿刻写标语的场景。触摸历史,倾听当年的故事,我们不禁感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站在旧址前,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亿万人民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走过改革开放宏伟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奔向复兴梦想……

从“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呐喊,到红船启航;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新中国的改天换地;再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潮起潮落,风云际会。面对枪林弹雨视死如归,面对艰难险阻无私奉献,面对波折浩劫从不消沉,面对改革挑战勇往直前……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深刻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处旧址,不仅照鉴了我们来时的路,更照亮了我们将来的路。(来源:《绵阳日报》 编辑:安轩)

浏览次数: